2 结果 球结膜下麻醉组65例110眼抗青光眼手术中,周边虹膜切除术36眼,常规小梁切除术47眼,复合式小梁切除术27眼。周边虹膜切除术通过球结膜下麻醉,麻醉效果达I级36眼,占该术式100%。球后麻醉组全部为滤过性手术,其中常规小梁切除术59眼,复合式小梁切除术37眼。两组病例滤过性手术的麻醉效果的比较见表,统计学表明无显著性差异 (P>0.05)。II级麻醉效果中常规小梁切除术8眼部分患者在上直肌缝线、剪切虹膜时有轻微胀痛感,但不影响手术操作;III级麻醉效果4眼追加麻醉药数次后完成手术,无1眼改用球后麻醉。球后麻醉组中III级麻醉效果的4眼也通过追加麻醉药后完成手术。两组手术前后视力改变无显著意义,所有患者均未发生毒性反应和过敏反应或其他严重并发症。球结膜下麻醉组所有管状小视野、低视力的晚期青光眼患者术中均未发生一过性失明,球后麻醉组的管状小视眼有2眼一过性失明或短暂性视野显著缩窄,经治疗后恢复。
表1 滤过性抗青光眼手术的麻醉效果比较(略)
X2=0.1516 P>0.05
3 讨论 球后麻醉有麻醉效果好、限制眼球运动等优点,是眼科内眼手术中最常用的麻醉方法,但其并发症较多,而且部分是严重的并发症[3], 其并发症主要有:球后出血、视神经损伤、急性缺血性视神经病变、 视网膜中央动脉或中央静脉阻塞、眼球穿孔伤、血管痉挛性黑朦、对侧眼黑朦、对侧眼视力下降和眼外肌麻痹、上睑下垂、抑制呼吸中枢,甚至使呼吸停止等等。轻者可使患者的视功能受到损害,重者需立即停止手术,有的甚至需要立即抢救。麻醉的主要目的仅仅是为了消除疼痛,如果患者能配合手术,眼球制动并非绝对必要,随着眼科显微手术设备和操作技巧的完善及麻醉药品性能的改进,青光眼手术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完成。根据青光眼手术范围小、手术时间短、对眼球活动度要求不高等特点,沿睫状长神经的走向、分支及其支配范围,选择内直肌(或外直肌)前上方球结膜下注射麻醉药,达到麻醉睫状长神经支配角膜缘、角膜、前部巩膜及虹膜的神经纤维的目的[4] 。结膜下麻醉均在直视下操作,操作简单、安全、不损伤正常的组织结构,避免了球后麻醉的一些潜在的危险,尤其对小视野晚期青光眼可避免球后麻醉所导致的一过性失明等并发症。我院的周边虹膜切除术已绝大部分采用结膜下麻醉, 本研究中周边虹膜切除术100%均达到I级麻醉效果。而滤过性青光眼手术的两种麻醉方式对比,麻醉效果无显著性差异 (P>0.05) 。结膜下麻醉组部分术眼在缝上直肌或切除虹膜时感轻微一过性牵拉样疼痛,可能结膜下浸润麻醉未能达到眼外肌、睫状体与虹膜,但追加滴药后能缓解疼痛或通过跟病人交谈转移注意力顺利完成手术。所以当触及时有疼痛感者,特别是术中切除小梁与虹膜前,可按照需要追加滴药,并要求术者操作尽量轻、巧、 快,方能使手术顺利安全。本麻醉方法麻醉药品用量少(仅为球后麻醉用药的1/5),所观察的病例中均未发生毒性反应和过敏反应。虽无眼球制动作用,患者多能很好配合,按手术要求向下方注视, 充分暴露上方术野,基本上可以顺利完成手术。球结膜下麻醉简化了麻醉步骤,缩短了手术总时间,同时减少了患者的痛苦和恐惧心理。球结膜下麻醉更体现人性关怀,应用于抗青光眼手术具有简单易行、安全、有效等特点,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王成业,主编.眼手术并发症原因与处理[M].长沙:湖南科学出版社,1998.39-43.
[2] 谭冠先,主编. 疼痛诊疗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22.
[3] schneider ME, Milstein DE, Dyakawa RT. Ocular perforation from a retrobulbar injection[J]. Am J ophthalmol, 1988, 106: 35-40.
[4] 倪逴,主编.眼的解剖组织学及临床应用[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3.288.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