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讨 论
儿童先天性白内障是胎儿发育过程中形成的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晶状体混浊,与晶状体囊膜异常有关[1],是小儿常见的眼病。儿童先天性白内障的治疗是以提高视力、防治弱视、建立双眼视功能为原则。随着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不断发展,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可避免患儿戴镜之不便及弱视、斜视的产生,以利于建立双眼单视功能,已成为治疗儿童先天性白内障较为理想的方法。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由于保留完整的后囊,避免了术后视网膜脱离、黄斑囊样水肿等并发症,但术后后囊混浊仍是影响视力的主要原因[2]。后囊混浊的发生率往往与年龄相关,年龄越轻,发生率越高,儿童白内障摘除术后后囊混浊的发生率几乎为100%[3]。研究表明,后囊混浊的发生是由于残留的前囊下的晶状体上皮细胞增生和纤维化的结果,而完整后囊为残留上皮细胞提供了移行、增殖的支架。为防止这一并发症,人们尽可能增加前囊的截除,彻底清除晶状体皮质,采用后囊抛光及术后药物控制炎症反应等措施,仍不可能完全控制该并发症的发生。在视力发育的敏感期出现发障后,其后果与白内障相同,所以后囊处理的好坏直接影响术后视力的恢复。采用中央视轴区后囊撕开,可使晶状体上皮细胞借以移行、增殖的这种“支架”破坏,使上皮细胞向视轴区移行发生困难,从而避免了此区域后囊混浊的发生[4]。处理后囊混浊的传统方法是二期截囊和激光后囊膜切开。二期截囊再次手术有进一步损伤角膜内皮以及引起前房出血、眼内炎、人工晶状体移位等并发症的可能。儿童由于不合作,眼位不易固定,激光后囊膜切开易造成人工晶状体和眼部损伤。我们采用白内障术中人工晶状体植入后后囊撕开[5],一个切口完成两步操作,降低了再次手术的风险,减少了术后后囊混浊的并发症,87.5%的术眼视轴区透明,效果理想。
一个成功的手术只能给患儿建立良好的光学通道,最终的治疗还在于术后的屈光矫正和弱视治疗,建立双眼单视功能。儿童先天性白内障多合并形觉剥夺性弱视,术后视力与患儿发病年龄、晶状体混浊程度、白内障的类型、单眼还是双眼、手术时机、术后并发症、弱视治疗的程度等因素有关。及早发现,及时治疗是确保良好视功能的关键[6]。发病年龄早、晶状体混浊重,视觉发育敏感期内视觉刺激阻断时间长,进入眼内的光线不足,剥夺了黄斑形成清晰物像的机会,术前视力差,术后治疗时间长,视力恢复困难,但积极正确治疗后也会有所提高。单眼白内障,由于视网膜没有接受到足够的光刺激而未能参与视觉发育过程,视力恢复差。生后早期发生的白内障预后较差的原因,除弱视较重外,可能同时存在病理因素对视觉感受器、视路及视中枢的损害[1]。家长的关心和积极配合关系到弱视治疗的成败[7]。本组术后2周即开始精细作业、海丁格刷、视刺激疗法(CAM)、红光闪烁等综合训练,视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不能坚持训练者、年龄偏大者视力较差。伴有眼球震颤者,因眼球不能固视,视功能不良,术后视力较差。
总之,我们认为,儿童先天性白内障是可以治愈的儿童致盲性疾病,术中后囊撕开可预防儿童先天性白内障术后后囊混浊的发生。术后尽早行屈光矫正及进行系统正规的弱视训练,对提高术眼视力,建立双眼单视功能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庞 琳,甘晓玲.先天性白内障的晶状体囊膜异常[J].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2001,9(1):8-10.
[2] 樊惠丽.儿童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临床观察[J].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1996,4(3):126-127.
[3] 邹玉平,冯 波.后囊混浊的研究现状[J].国外医学·眼科学分册,2001,25(5):276-284.
[4] 汤 欣,袁佳琴.儿童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探讨[J].国外医学·眼科学分册,1992,16(1):46-49.
[5] 刘奕志,李绍珍.后囊膜混浊的先天性白内障术中的连续线形撕囊术[J].中华眼科杂志,1997,33(3):189-191.
[6] 李根林,李荣德,张士元.不同病程对先天性白内障术前和术后视力影响的研究[J].中华眼科杂志,1997,33(2):106-108. [7] 刘家琦. 弱视[M]∥杨 钧.现代眼科手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617.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