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建强,张汀 作者单位:徐州医学院附属第三医院眼科,江苏徐州221004
【摘要】 目的 观察小切口手法劈核术治疗Ⅳ级以上核性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Ⅳ级以上硬核白内障96例102眼,采用巩膜隧道切口、囊袋内手法劈核摘除白内障,植入硬性人工晶状体,观察术后视力、角膜散光及并发症。结果 术后第1天视力0.3~1.0者92眼,占90%;数指/眼前~0.2者10眼,占10%;散光9眼,平均0.75 D。少数出现并发症,如角膜水肿、房水混浊、一过性高眼压等,经处理未见严重并发症。结论 采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手法劈核技术治疗Ⅳ级以上核性白内障,疗效显著,并发症少,适应证广泛,尤其适合基层医院开展。
【关键词】 硬核白内障;小切口;手法劈核;并发症
白内障是眼科最常见的致盲眼病,随着白内障手术技术的普及与提高,当今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已成为主要术式,但在硬核白内障患者中也表现出乳化时间长、并发症多的不足。我们自2002年1月—2007年12月行小切口、囊袋手法劈核技术治疗Ⅳ级以上核性白内障96例102只眼,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科2002年1月—2007年12月间住院白内障患者,共96例102眼,男38眼,女64眼,年龄69~90岁,平均71.5岁。其中Ⅳ级核62眼,Ⅴ级核40眼。术前视力均≤ 0.1。
1.2 术前检查 常规检查视力、裂隙灯显微镜、屈光度、角膜曲率、眼压、色觉、A超和B超检查,计算人工晶状体屈光度等。
1.3 手术方法 采用表面麻醉加球后麻醉,充分散瞳,做以穹隆部为基底的结膜瓣,做上颞方5.5 mm反眉状巩膜隧道切口,深达1/2巩膜厚度,顶端距角膜缘1 mm,两端距角膜缘2 mm,制做巩膜隧道至透明角膜内1 mm,穿刺刀进入前房,扩大切口使内切口大于外切口,前房注入黏弹剂,撕囊镊行连续环行撕囊或信封式撕囊,直径6.0~6.5 mm,进行水分离和水分层,晶状体皮质与囊膜分开,晶状体在囊袋内转动,通过水分层,晶状体外周软核与核心硬核分开,使核心体积减小,上方赤道翘起进入前房,下方位于囊袋内。将黏弹剂注入核下囊袋内及前房内,用宽4 mm椭圆形圈套器进入晶状体核后方将其托住,显微虹膜恢复器进入前囊下晶状体核上方,与晶状体核垂直,然后将其倾斜90°,用侧刃将晶状体核一劈为二,向左或向右移动圈套器,在虹膜恢复器的帮助下分次将晶状体核取出,压迫切口后唇使大部分皮质慢慢驱出,抽吸残留皮质,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角膜缘切口不缝合或缝合1~2针,上方结膜下注射庆大霉素和地塞米松,关闭结膜切口。
2 结果
2.1 术后视力 术后第1天裸眼视力0.3~1.0者为92眼,占90%;裸眼视力≥0.6者48眼,占47%;数指/眼前~0.2者10眼,占10%。术后1周裸眼视力﹥0.6者65眼,占63.7%;术后1个月裸眼视力>0.6者69眼,占66.7%。
2.2 角膜散光 术后9眼裸眼视力0.3~0.4,5天后复查视力无明显提高;电脑验光:近视散光(1.0±0.3)D,平均0.75 D。
2.3 并发症 角膜轻度水肿22例,1周后透明;房水混浊18眼,术后3~5天好转;一过性高眼压13眼,口服乙酰唑胺0.25 g,每日2次,2~3天恢复正常;瞳孔变形6眼,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切口均Ⅰ期愈合。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