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班伟 黄燕 作者单位:广东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眼科,广东湛江 524003
【摘要】目的: 观察显微镜直视下外路手术治疗视网膜脱离的可行性及治疗效果。方法: 39例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行显微镜下直视外路手术治疗,术后观察纠正视力、视网膜脱离复位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所有手术均在清晰的视野下进行,硅压带位置均正确。随访2~24月(平均14.3月),37例视网膜完全复位,1例经第2次手术后复位,1例患者经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后复位。34例患者视力提高,4例视力与术前相同,1例患者视力低于术前。最佳纠正视力≥0.3者15例。并发症有术后高眼压5例,巩膜穿透3例,视网膜下出血2例和脉络膜脱离1例。结论:显微镜直视下外路手术治疗视网膜脱离是一种有效可行的方法。
【关键词】 显微镜;外路手术;视网膜脱离
外路手术是治疗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常用方法,由直接或间接眼底镜进行裂孔定位,由于直接或间接眼底镜不能严格消毒,往返多次使用有导致潜在感染的可能[1]。另外,间接眼底镜的成像是倒像,这使术中的裂孔定位极不方便[2]。为此,我们采用显微镜直视下外路视网膜脱离术治疗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39例,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
本组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39例,男23例(23眼),女16例(16眼),年龄37~74岁,平均50.3岁。根据美国视网膜学会命名委员会的分级标准,本组属B级24例,C级15例。视网膜裂孔1~6个不等,平均2.3个;赤道周围裂孔33例,赤道后裂孔5例,黄斑裂洞1例。
1.2 方法
术前检查视力、测眼压,用裂隙灯、直接眼底镜及三面镜检查眼底,然后绘画视网膜图,估计裂孔的位置,设计手术方案。
根据术前定位,首先预置环扎带及硅压块或单纯预置硅压块,安置显微镜,在显微镜的照明下,暴露放液区的巩膜,用电凝放液针垂直穿透巩膜放液,接着由手术助手暴露视网膜裂孔区巩膜,手术者手持冷冻头置于硅压带下顶压巩膜,在显微镜直视下寻找裂孔,并实施裂孔旁冷冻,当视网膜变白时立即停止冷冻,冷冻的数量取决于视网膜裂孔的大小。最后用镊子顶压硅压块检查位置是否正确,如果位置不正确即做适当的调整;如果位置正确即可结束手术,如有需要我们还进行了玻璃体腔注气。
1.3 结果的观察及评价
术后观察视力、眼压、并发症及视网膜复位情况,随访2~24 (平均14.3) 个月。(1)术后早期瞳孔区渗出膜分级。0级:无膜形成;Ⅰ级:瞳孔缘有纤维素样渗出膜;Ⅱ级:瞳孔区渗出膜呈网状;Ⅲ级:瞳孔区渗出膜致密。(2)术后冻区反分为5级。0级:无任何反应;Ⅰ级:色素沉着;Ⅱ级:冷凝区混杂色素沉着和脱失;Ⅲ级:冷凝区色素完全脱失,呈瓷白色;Ⅳ级:冷凝区视网膜前膜形成。如冷凝区出现两种以上反应,以较重反应进行统计。0级为冷凝不足,Ⅰ~Ⅱ级为冷凝良好,Ⅲ级为冷凝稍过,Ⅳ级为冷凝并发症。(3) 术后玻璃体反应导致玻璃体混浊的分度。重度:眼底不能窥见或仅可见红色反光;中度:眼底仅可见部分血管及视乳头;轻度:眼底像稍模糊。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