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付金强 张吉平 田桂花 王志红 矫国田 作者单位:德州市人民医院眼科 德州市 253014
【关键词】 小梁切除术;“T”形反折;生物羊膜;双瓣下植入; 青光眼
青光眼是主要致盲眼病之一,小梁切除术是目前临床常用的抗青光眼手术方法,但术后成纤维细胞增殖常导致手术失败。羊膜是一种理想的支持上皮细胞生长的基底膜,具有抗炎、抗粘连和不发生免疫排斥反应等特性,因此越来越多的被应用于临床。我们采用小梁切除术联合干燥生物羊膜双瓣下反折植入,对32例32眼中晚期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07年6月—2008年9月间住院的中晚期闭角型青光眼32例32眼,包括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19例19眼,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10例10眼,继发性闭角型青光眼3例3眼。本组男9例,女23例,年龄54~77岁,平均54.8岁;右眼12例,左眼20例;术前视力0.05~0.4。手术前后使用日本尼德克公司生产的NT2000型非接触式眼压计由专人测量眼压。术前眼压药物控制在22~36 mm Hg,平均为(29.62±5.49)mm Hg(1 kPa=7.5 mm Hg)。所有病人均存在程度不同的晶体混浊。排除矫正视力低于0.1、瞳孔直径大于2 mm、存在脑血管病后遗症的患者,对剩余的能配合的15例患者用澳大利亚Medmont公司生产的M700全自动视野计检测视野,平均视野缺损值(15.23±4.67)dB。
1.2 羊膜材料来源 采用江西瑞济生物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研制生产的冷冻干燥羊膜。厚度0.3 mm,大小10 mm×15 mm。商品名为:瑞济生物羊膜。批准文号国食药监械(准)字2006 第3460715 号,注册产品标准号YZB/国05932005。
1.3 手术方法 采用爱尔卡因表面麻醉联合利多卡因球结膜下麻醉,由同一术者在手术显微镜下做以上穹窿为基底的结膜瓣,瓣下做一5 mm×4 mm、厚约1/2~1/3巩膜厚度、以角膜缘为基底的矩形巩膜瓣,向前剥离至角膜缘内1 mm,切除半透明小梁组织,做周边虹膜切除,回复虹膜。取瑞济干燥生物羊膜片复水后,修剪成细部约5 mm×3 mm、粗端约10 mm×3 mm大小的“T”形植片,上皮面向上,将细端平铺于巩膜瓣下,巩膜瓣两角连带羊膜用100尼龙缝线各固定一针于巩膜上,然后将羊膜片粗端向前反折展平,覆盖于巩膜瓣前,两端各垂直褥式固定一针于巩膜瓣两侧约2.5 mm处巩膜上并埋藏线结,沿反折缘剪开中央1/3。球结膜瓣复位并严密缝合,结膜下注射妥布霉素、地塞米松,包扎。
1.4 术后处理 术后每日全身应用青霉素800万单位和地塞米松3~5 mg静点,一般3~5 d,口服消炎痛25 mg每日3次。每日换药,裂隙灯下观察,典必舒眼水点眼,包眼3~4 d。术后7~8 d拆结膜线出院。术后第2周起,每周复查1次,1个月后每月复查1次,包括视力、视野、眼压、前房、滤过泡和并发症等情况。随访时间3~12个月。
1.5 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Kronfeld分型标准 [1],将滤过泡分为功能性和非功能性两类。术后眼压在12~20 mm Hg为理想控制,高于21 mm Hg为未控制。
2 结果
2.1 前房形成情况 所有病例术后24 h均形成前房,无术后浅前房和前房延缓形成。房水闪光(﹢~﹢﹢),反应轻微。
2.2 视力情况 出院时,5例不同程度下降,检查发现其原有老年性白内障进展。8例视力较术前有不同程度提高,占25%,最多提高2行。其余19例保持术前视力水平。术后3个月时,复查视力与出院时相同。
2.3 视野变化情况 术前有视野记录的15例中,术后6个月时复查视野,除1例白内障接近成熟、1例因脑血栓不能检查外,其余13例(占86.6%)平均视野缺损值为(15.11±4.48)dB,与术前比较无统计学意义(t=0.0717,P>0.05)。
2.4 滤过泡形成情况 出院时所有病例均形成弥散的功能性滤过泡。最终随访时,有30例形成稳定的Ⅰ~Ⅱ级的功能性滤过泡,占93.75%。另外2例滤过泡分别于术后6个月和8个月消失。
2.5 眼压控制情况 最终随访,30例(93.75%)术后眼压均在10~18 mm Hg之间,平均为(15.86±3.01)mm Hg,明显低于术前平均水平(29.62±5.49)mm Hg(t=7.398,P<0.001)。随访中2例眼压再度升高至27~32 mm Hg,给0.5%噻吗心安或贝特舒滴眼液每日2次,眼压控制在17.30 mm Hg 以下。1例术后7个月时行白内障囊外摘除术,术后眼压稳定在10~17 mm Hg之间。
2.6 并发症情况 所有病例均刀口愈合良好,未见感染、滤过泡渗漏、脉络膜脱离和低眼压等发生,亦未见排斥反应和巩膜瓣溶解坏死者。5例术中少量出血渗入前房,术后第2天吸收。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