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结 果
2.1 培养8 h后阿米巴原虫的检出率
室温静置8 h后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可见,无阿米巴原虫存活的液体中散在细胞碎片,无完整滋养体或包囊;有阿米巴原虫存活的液体中阿米巴原虫数量减少,几乎均呈包囊状态,有少量细胞碎片。实验表明,市售的6种多功能护理液中, 除第1、2号护理液可以有效的杀死棘阿米巴原虫外,其余对棘阿米巴原虫的杀伤能力较差。统计学分析示,第1、2号护理液加与不加甲硝唑,阿米巴原虫检出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余护理液加与不加甲硝唑阿米巴原虫检出率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75~18.78,P<0.05)。见表1。表1 6种不同护理液加与不加甲硝唑对阿米巴原虫检出率的影响(略)
2.2 培养5 d后阿米巴原虫的检出率
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可见:对照组阿米巴原虫生长旺盛,滋养体数目不少于全部原虫数的80%。不加甲硝唑的1、2号护理液培养后未见存活阿米巴原虫,3~6号护理液棘阿米巴原虫数量无明显增多,且大多为包囊状态,偶见滋养体。加甲硝唑的1~3号护理液培养后未见存活阿米巴原虫,4~6号护理液原虫数量也无明显增多,散见包囊。
3 讨 论
棘阿米巴角膜炎是一种严重的致盲性角膜疾患,目前国内对其尚无特效的药物,常须行角膜板层切除甚至穿透性角膜移植来治疗[3]。近年来,随着我国角膜接触镜配戴人数的增多,本病的报道呈快速上升趋势。除了在诊断和治疗方面应积极对其进行相应的研究外,增强预防手段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弱其对人类角膜健康的威胁。
棘阿米巴角膜炎的发生与一定的危险因素有关,主要包括:配戴角膜接触镜、污染的水源和角膜外伤等[4]。在发达国家,71%~85%的病人发病与配戴角膜接触镜有关,并且研究发现各种角膜接触镜均可成为棘阿米巴原虫潜在的携带体。在我国的棘阿米巴性角膜炎中有33%左右与角膜接触镜配戴有关[5]。造成接触镜源性棘阿米巴角膜炎的主要原因包括:配戴者的不良卫生习惯造成的接触镜及护理液等用品的污染,长期配戴导致角膜抵抗能力下降,未能及时清理接触镜上附着的蛋白而利于棘阿米巴原虫的黏附等[6]。所以,角膜接触镜护理液的消毒和清洁功能是确保健康配戴的基础,是针对棘阿米巴角膜炎的一项重要预防措施。
本实验选取了市场上销售量较大的6种角膜接触镜多功能护理液,按照角膜接触镜日戴夜护理的常规,设计了8 h 的观察时间,以检验护理液在其有效护理时间内对棘阿米巴原虫的杀伤能力。同时,设置加入甲硝唑滴眼液辅助的护理液组,以观察等量配制的 2 g/L甲硝唑滴眼液与护理液混合后对棘阿米巴原虫的杀伤能力。结果显示,单纯6种护理液 8 h 平均杀灭棘阿米巴原虫率为 63.2%。后续的培养结果显示,阿米巴原虫经过护理液8 h 处理,即使不能被完全杀灭,也大多成为活力较低的包囊状态,增殖能力至少在一个培养周期内大幅度降低甚至消失。
临床上甲硝唑为肠道阿米巴病的一线药物,也可用于棘阿米巴角膜炎的治疗[7]。目前认为棘阿米巴原虫缺乏线粒体而不能产生足够量的ATP,但其虫体膜上有一种名为Hydrogen soma的细胞器,能将丙酮酸转化为乙酰辅酶A,但由于此结构不能还原嘧啶核苷酸,却能将丙酮酸上的电子转移到甲硝唑这类药物的硝基上,形成有毒还原产物[8],后者又与DNA和蛋白质结合,从而产生对阿米巴原虫的选择性毒性作用[9]。本实验制作的甲硝唑滴眼液与护理液混合液 8 h 平均杀灭棘阿米巴原虫率可达到 92.4%,有更好的预防棘阿米巴角膜炎作用。
角膜接触镜护理液在对抗感染性角膜炎中的屏障作用已经越来越被重视,研制和开发护理液的机构应进一步提高护理液的质量,更好地为角膜接触镜配戴者的角膜健康服务。
【参考文献】
[1]SCHAUMBERG D A, SNOW K K, DANA M R. The epidemic of acanthamoeba keratitis: where do we stand[J]? Cornea, 1998,17(3):169171.
[2]刘毅,谢培英,褚仁远,等. 软性角膜接触镜片上的蛋白质沉淀洗脱的动态观察[J]. 眼视光学杂志, 1999,1(2):98100.
[3]高敏,孙旭光. 我国致病性自生生活阿米巴角膜炎的研究进展[J]. 中华眼科杂志, 2006,42(1):6467.
[4]KINNEAR F B. Acanthamoeba pathogenicity for corneal cells[J]. J Infect, 2004,49 (4):310316.
[5]孙旭光,金秀英. 致病性自生生活阿米巴性角膜炎[J]. 眼科, 2002,11(1):46.
[6]李志杰,SMITH C W. 棘阿米巴角膜炎的感染免疫及防治[J]. 眼科新进展, 2005,25(2):101104.
[7]金秀英,罗时运,杨宝铃,等. 棘阿米巴角膜炎的诊断和治疗探讨[J]. 眼科研究, 2000,18(2):143145.
[8]傅国,李宁毅. 硝基呋喃类和硝基咪唑类药物的研究进展[J].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2003,19(4):486488.
[9]许敏红,姜霄晖. 联合应用三唑类药物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的效果[J]. 齐鲁医学杂志, 2003,18(4):402403.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