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昌,方林彬 作者单位: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广东湛江 524001
【摘要】 目的 观察血浆内皮素(ET)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PIH)眼底视网膜血管病变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ELISA)检测35例住院PIH患者(轻度10例、中度11例、重度14例)和20例正常足月妊娠待产产妇产前和产后血浆ET水平,同时专人检查PIH 患者产前、产后眼底视网膜病变情况;对比分析PIH患者与正常足月妊娠待产妇血浆ET水平的差异以及PIH患者产前、产后血浆ET水平变化与眼底改变之间的关系。结果 重度、中度、轻度PIH组产前及产后的血浆ET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妊娠组,重度、中度、轻度PIH组之间无论是产前还是产后其ET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正常妊娠组的产后ET水平比产前明显下降(P<0.05),重度、中度、轻度PIH组则产前产后无明显变化。眼底视网膜病变各期产前血ET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随着眼底病变的加重,其血浆ET水平也相应增高。结论 血浆ET水平与PIH的病情和眼底病变有密切关系,ET可能在PIH眼底视网膜病变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ET可能是反映PIH和视网膜病变程度的良好指标。
【关键词】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视网膜疾病 内皮素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PIH)是妊娠期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其基本病理变化是全身小动脉痉挛。眼底动脉是全身唯一可直接观察到的小动脉,通过眼底观察视网膜血管变化是了解PIH患者全身血管变化的简便、有效的手段。内皮素(ET)具有强烈而持久的收缩血管作用,比血管紧张素Ⅱ作用强10倍。在微循环障碍、组织缺氧等条件下,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导致ET释放增加,因而血浆ET增加是血管受损的重要标志[1]。ET与PIH患者眼底视网膜血管病变的关系目前报道尚少[2]。为此,我们对35例PIH患者眼底视网膜血管病变与血浆ET水平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随机选择2002年1月至2006年8月在我院产科住院分娩的产妇,分为PIH组和正常妊娠组。(1) PIH组:35例,其中轻度10例,中度11例,重度14例;初产妇8例,经产妇27例;年龄24~38岁,平均年龄 (28.0±3.4)岁;孕周32~39周,平均孕周(35.1±3.8)周。PIH诊断符合文献[3]提出的标准;(2) 正常妊娠组:35例,其中初产妇11例,经产妇14例;年龄23~36岁,平均年龄(27.4±3.0)岁;孕周37~40周,平均孕周(38.8±2.1)周。两组观察对象间年龄和孕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观察对象均无原发性高血压病、急慢性肝肾脏疾病、心脏疾病,亦无其他妊娠合并症等。
1.2 方法
PIH组和正常妊娠组均由指定的专业医师在产前(未开始治疗前)和产后2~3d内进行全面体检,测定血压、检查眼底等,详细记录胎次、孕周、血压、头晕、头痛、恶心、水肿、蛋白尿等临床资料。PIH组常规给予吸氧、硫酸镁、硝苯吡啶等降压治疗,同时进行胎儿监护。
PIH组和正常妊娠组均于产前1~2 d和产后2~3d 抽取清晨空腹静脉血6 mL送检,并于2 h内分离血清,分双份密封,放置于-80 ℃冰柜保存,集中测定。PIH组和正常妊娠组产前、产后各取血35例。血浆ET测定为ELISA法,试剂盒由美国Cayman公司提供。
眼底检查:复方托品酰胺散瞳后,用直接检眼镜检查眼底。眼底病变分期标准根据文献[4]并稍加改进,将眼底视网膜病变分为4期:0期:为正常眼底改变;I期:视网膜动脉痉挛期,视网膜小动脉功能性痉挛狭窄,管径粗细不等;Ⅱ期:视网膜动脉硬化期,动脉狭窄明显,动脉壁反光增强,可见动静脉交叉压迫现象,动脉:静脉=1:2~3;Ⅲ期:视网膜病变期,动脉:静脉=1:3~4,视网膜可见水肿、出血,甚至浆液性脱离;Ⅳ期为Ⅲ期基础上出现视盘边界模糊、色泽淡、水肿,严重者视盘结构完全消失。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