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戚卉 吴雅臻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第二医院眼科,吉林 长春 130041
【摘要】 目的 探讨玻璃体切割术后晶状体混浊发生的有关因素及防治玻璃体切割术后晶状体混浊的方法。方法 跟踪随访分析了2001年5月~2003年10月因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而行玻璃体切割手术的100例病人(100眼)。 结果 50岁以上病人玻璃体切割术后并发白内障的发生率为7358%,50岁以下病人的发生率为4255%(P<005)。玻璃体切割术后玻璃体腔内填充18%C3F8气体术后并发性白内障的发生率为5208%,填充硅油术后并发性白内障的发生率为8276%,填充BSS平衡液术后并发性白内障的发生率为4348%,填充硅油组术后并发性白内障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另两组(P<005)。结论 玻璃体切割术后并发性白内障形成与年龄呈正相关,与不同的眼内填充物相关,其中硅油注入组术后晶状体混浊的发生率最高,术后尽早取出硅油可以降低术后晶状体混浊的发生率。玻璃体切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加速了术后晶状体混浊的形成。
【关键词】 玻璃体切割术 并发性白内障 晶状体 眼内填充物
玻璃体切割术后晶状体混浊加重,影响患者视功能的恢复目前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现代纯熟的玻璃体切割技术使人为造成晶状体损伤的可能性为零,但术后晶状体仍然无法保留其透明性,混浊加重因而影响病人术后视力的提高,因此有些医生于术中便摘除晶状体,这样做法是否有肯定性还需要进一步探讨。对于玻璃体切割术后晶状体混浊加重的发生率,国外有报道经过2年的随访,发生率为68%~80%〔1〕。国外研究表明玻璃体切割术后核性白内障的发生与进展与长效气体填充玻璃体腔有关,而术后白内障的形成和加重影响患者术后的视力〔2〕。但是所有这些研究的研究对象针对全体人群,没有对研究对象进行分组。只有Cherfan等人将研究对象按年龄分组并且发现两组白内障发生率有显著差异,但他们的研究样本量小,而且对于晶状体混浊程度的评估没有可信的标准〔3〕。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年龄组病人的术后并发白内障的发生率的差异以及使用不同眼内填充物术后并发白内障的发生率的差异。
1 资料与方法 以2001年5月~2003年10月连续的因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于我院行玻璃体切割手术的病人100例(100眼),病人均有晶状体眼,以前没有眼部手术史,没有已知的其他眼病,糖尿病患者及双眼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不包括在内,及至少6个月的随访期限。将研究对象分为A组47例,平均年龄365岁(14~49岁),男27例,女20例,眼内填充C3F825例,硅油9例,BSS平衡液13例。B组53例,平均年龄59岁(50~65岁);男29例,女24例,眼内填充C3F823例,硅油20例,BSS平衡液10例。按玻璃体切割术后晶状体混浊的类型进一步分组(后囊膜混浊型白内障、核性白内障、皮质性白内障)。术式均为单纯玻璃体切割而未同时行环扎手术,术中均以BSS为眼内灌注液,各组术中均无并发症发生。术后晶体混浊程度的判定以晶状体混浊程度分级系统Ⅲ(LOCSⅢ)〔4〕。所获得的数据结果使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各组间采用假设检验(两个样本率的比较和多个样本率的比较)。
2 结果
21 不同年龄组术后不同类型并发白内障的发生率 由表1中可以看出,50岁以上病人术后并发性白内障的发生率明显高于50岁以下病人,二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玻璃体切割术后核性白内障与皮质性白内障往往伴行。50岁以上病人术后并发核性白内障的发生率明显高于50岁以下病人,二者差异也具有显著性(P<005)。
表1 不同年龄组术后并发性白内障的发生率(略)
22 使用不同的玻璃体腔填充物术后并发白内障的类型也不一致 由表2可以看出:玻璃体切割眼内填充C3F8气体术后并发性白内障的发生率为5208%,填充硅油为8276%,填充BSS平衡液为4348%。填充硅油组术后并发性白内障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另两组(P<005)。
表2 不同眼内充填物术后发生白内障的影响(略)
与另外两组比较:1)P<005
23 玻璃体切割术后并发性白内障的形成也与术后病人发生并发症有关 注入硅油组有3例发生高眼压,在以后的随访中3例均产生重度晶状体混浊。注入C3F8组有5例发生高眼压,晶状体迅速混浊且晶状体无法恢复透明性,形成不可逆性白内障。注入BSS液组无术后高眼压情况发生。 随访的病人中有2例于玻璃体切割术后发生葡萄膜炎反应,晶状体混浊明显且发生迅速,最后行晶状体摘除手术。
24 随着术后时间的推移并发性白内障的发生数目也递增,见图1。
图1 不同眼内填充物术后并发性白内障发生数目与时间的关系(略)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