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两组间治疗前后视力分布(略)
表2 治疗后视力变化比较(略)
2结果
2.1两组治疗前后视力情况 治疗组25例BRVO患者激光治疗后6mo随访视力与治疗前视力相比较:提高两行及两行以上者有13眼(52%);视力变化在一行以内稳定者有12眼(48%)。未见视力下降两行及两行以上者。对照组20例患者6mo随访视力提高两行及两行以上者有2眼(10%);视力变化在一行以内稳定者有15眼(75%);视力下降两行及两行以上者3眼(15%)。组间比较:两组治疗前视力比较,两组间无差别,具备可比性;两组间治疗后视力分布比较,两组间有差别(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组内比较: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P<0.05),认为治疗前后视力有改善;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无统计学意义,认为治疗前后视力无改善(表1,2)。治疗后两组间视力变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可以认为治疗组视力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
2.2眼底出血吸收情况 治疗组6mo随访眼底结果与激光治疗前眼底结果相比较:出血基本吸收者(+++)10眼(40%);出血大部吸收者(++)7眼(28%);出血部分吸收者(+)5眼(20%);出血未吸收者()3眼(12%)。对照组6mo随访时与治疗前比较:出血基本吸收者(+++)1眼(5%);出血大部吸收者(++)3眼(15%);出血部分吸收者(+)4眼(20%);出血未吸收者()12眼(60%)。两组间治疗后出血吸收情况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2.3 FFA表现 治疗组全部患者激光治疗后6mo随访FFA结果与激光治疗前FFA结果相比较:显效者1眼(4%);有效者19眼(76%);无效者5眼(20%)。对照组随访结果:显效1眼(5%),为黄斑分支静脉阻塞患者;有效8眼(40%),无效11眼(55%)。全部患者随访中,治疗组发现有6眼缺血无灌注区≥5DD(其中2眼有新生血管),行532nm激光光凝治疗;对照组发现有8例缺血无灌注区≥5DD(其中7眼有新生血管),行532nm激光光凝治疗。两组间治疗后FFA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优于对照组(表4)。两组间治疗后缺血无灌注区发生率相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可以认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控制无灌注区的产生上无差别(表5)。两组间治疗后新生血管出现率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认为治疗组新生血管产生率低于对照组。
表3 治疗后出血吸收比较(略)
表4 FFA结果比较(略)
表5 出现缺血无灌注区情况比较(略)
表6 新生血管情况比较(略)
研究后期部分病例得到光学相干断层成像仪(optic coherent tomography, OCT)检查随访结果。从所收集的病例可以看出,部分患者激光治疗后黄斑水肿有不同程度减轻。
2.4并发症 治疗组所有病例在激光治疗期间未发生玻璃体出血、视网膜前出血、视网膜下出血。在随访过程中未见激光照射部位有脉络膜新生血管生成、牵引性视网膜脱离及虹膜新生血管等并发症的发生。
3讨论 经瞳孔温热疗法(transpupillary thermotherapy,TTT),它是利用810nm波长的半导体激光器将激光束通过透明的屈光间质聚焦于视网膜或脉络膜的病灶上,所产生的热量使局部温度升高到45℃~60℃之间,以亚光凝固的水平传递给组织,使热能向深层扩散,对视网膜深层和脉络膜组织产生破坏作用,引起组织变性坏死[8],以阈下温度来使蛋白变性,温度温和升高引起剩余细胞热休克并产生热休克蛋白的方法,帮助剩余细胞对抗紫外辐射、新陈代谢毒物、缺血缺氧及肿瘤坏死因子[9,10],以达到治疗目的。本研究两组治疗前后视力组内比较,治疗组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无统计学意义,我们分析可能是由于患者黄斑区水肿持续存在,对照组治疗未能明显减轻水肿,视网膜出血吸收不明显,故视力改善不明显。两组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可能是激光治疗后,治疗组出血吸收明显,在较快的时间内减轻了视网膜循环压力,间接促进了黄斑水肿的吸收。研究中观察到激光照射部位视网膜出血首先被吸收,治疗组出血吸收情况优于对照组,我们认为在半导体激光照射后,可能使照射局部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变性萎缩,破坏色素上皮细胞之间的紧密连接,使视网膜外屏障功能减弱,使积存在视网膜内的积血和代谢产物被循环快速的脉络膜引流,达到清除视网膜内淤滞的血液,提高患者视力的目的;同时由于脉络膜循环血流速度快,能够迅速带走视网膜出血,减轻视网膜循环压力,保持视网膜血液的灌注,为视网膜提供营养,防止无灌注区扩大,防止或延缓新生血管的产生,维持患者视力,延缓视力下降程度。 视网膜的大量出血可以遮挡病变,即使已有大片缺血无灌注区,在FFA上也并不易被发现,尽早显露出原来被出血所掩盖的视网膜,使医生能够更准确地了解疾病,明确诊断,争取治疗时间,决定是否进行激光光凝封闭无灌注区,防止新生血管产生以保护患者的视功能。本研究中共有6例患者在出血吸收后发现大片无灌注区和新生血管而及时行532nm激光光凝,防止了玻璃体出血和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脉络膜新生血管的产生主要是由于Bruch膜被破坏,脉络膜毛细血管向视网膜下生长。本研究中,FFA检查在激光照射部位未见脉络膜新生血管产生,提示治疗过程中激光可能未破坏Bruch膜,保持了Bruch膜的完整性。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FFA有效者占80%,对照组有效者占45%,说明半导体激光照射后通过引流视网膜内出血到脉络膜,减轻视网膜循环压力,维持视网膜血液灌注,减轻缺血缺氧程度,减少或延缓无灌注区新生血管的产生。 由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介入的时间较晚,只有后期部分患者得到OCT随访结果,从目前获得的OCT资料来看,激光治疗能够促进黄斑水肿的消退,但还需要继续进行临床随机对照研究以证实。810nm激光治疗BRVO能够稳定和提高视力,能够促进视网膜出血较快吸收,尽早暴露视网膜的隐匿病变,预防和控制新生血管产生等严重并发症,在激光治疗部位未见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发生,是一种比较安全的治疗方法,但对于激光治疗时机的确定、治疗参数如光斑大小、能量、作用时间、治疗点数的选择及激光治疗的可能机制等都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张惠蓉,夏英杰.407例视网膜静脉阻塞的致病危险因素和视力预后.中华眼科杂志 1991;27(5):271274
2绳月华,张承芬,陈有信,等.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激光治疗及随诊观察.中华眼底病杂志 2001;17(1):1516
3孙秋香,徐雁冰,赵淑娇,等.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的激光治疗时机探讨.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02;20(6):427428
4刘崇哲,高育英,杨爱琴.氩激光治疗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中华眼底病杂志 1995;11(3):193194
5杨小红,郭海科,曾琼英.激光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疗效分析.眼科研究 2002;20(4): 356357
6曹宪勇,孙荔,朱晓谦,等.血府逐瘀汤联合激光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中国临床康复 2006;10(47):2931
7 Branch Vein Occlusion Study Group. Argon laser scatter photocoagulation for prevention of neovascularization and vitreous hemorrhage in branch uein occlusion. A randoruized clinical trial. Arch Ophthalmol 1986;104(1):34
8 Gavrieli Y, Sherman Y, BenSasson SA. Identification of programmed cell death in situ via specific labeling of nuclear DNA fragmentation. J Cell Biol 1992;119:493501
9 Dean DO, Kent CR, Tytell M. Constitutive and inducible heat shock protein 70 immunoreactivity in the normal rat eye. 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 1999;40:29522962
10 Ruckmann A, Fitzke FW, Bird AC. Distribution of pigment epithelium autofluorescence in retinal disease state recorded in vivo and its change over time. Grafes Arch Clin Exp Ophthalmol 1999;237:19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