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静吟 Stephanie Battista
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 200040
目的:使用双色示踪剂在同一眼中标记不同眼压下的房水外流通路,观察与眼压急性升高相关的形态学与房水动力学变化并探讨当眼压恢复时这些变化的可逆性。
方法:实验组中共12只离体牛眼首先在 30mmHg灌注压下用5.5M葡萄糖磷酸缓冲液(GPBS)灌注,达到稳定的房水流畅率后,灌注红色荧光微粉球(0.5μm,0.002%v/v)2ml;用GPBS7ml移除红色荧光微粉球后,将灌注压降至7mmHg,继续灌注绿色荧光微粉球2ml,最后灌注固定。在两组对照组中,每组各六只离体牛眼,以相同方法在30mmHg或7mmHg下持续灌注。在各组的灌注过程中,均持续记录房水流畅系数。固定后的牛眼切片用共聚焦显微镜检查,沿房水丛内壁拍照并测量有效滤过长度百分比。同一样本续用光学显微镜拍照,计算伴有嵌塞(Herniation)的集合管开口数目及房水丛内壁与邻管组织分离长度的百分比。
结果:在实验组(30-7mmHg)中,7mmHg时的房水流畅系数(4.81±1.33μl/min/mmHg)显著大于30mmHg时的房水流畅系数(0.99±0.15μl/min/mmHg,p=0.002),并与对照组(7-7mmHg)的房水流畅系数(5.08±0.84μl/min/mmHg,p=0.6735)无显著差异。随着眼压的降低,有效滤过长度百分比增加(57.89±8.45%vs 12.86±5.89%,p<0.01),伴房水丛塌陷恢复,嵌塞的集合管开口数目(67.40±8.90%)较对照组(30-30mmHg)(97.48±3.01%,p=0.02)减少及房水丛内壁与邻管组织分离长度百分比(38.32±3.57%)较对照组(30-30mmHg)增加(17.24±1.32,p=0.0087)。
结论:在离体牛眼中,急性眼压变化相关的房水外流通路的形态学变化导致了房水外流有效滤过区域的可逆性改变,藉此影响了房水外流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