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对象和方法
1.1 观察对象 选择2004年5月至2004年11月于本院行近视屈光手术患者129例,252眼,年龄为18~50岁,平均(28.63±7.96)岁, 其中男性51例,女性78例。
1.2 方法
1.2.1 术前检查 所有患者在术前检查时均未戴角膜接触镜或已停戴角膜接触镜2周以上(软镜2周以上,硬镜3周以上),常规裂隙灯、眼底镜检查排除明显眼部疾病,Topcon非接触式眼压计测量眼压,超声(Sonoscan 4000AP)测量角膜厚度及眼轴长度,角膜地形图(Tomey,蔡氏)、对比敏感度和眩光检查(CGT-1000),眼前节分析仪(Oculus)、像差检查(Zeiss Wasca Analyzer,model 1369-202),电脑验光(Nidek)、综合验光仪(Nidek)行主观验光。患者随机先行像差仪检查和电脑验光检查。
1.2.2 波前像差仪检查 采用 Zeiss Wasca Analyzer波前像差仪对所有病例进行原瞳暗视状态下像差检查,每位患者检测3次,选取图像质量最好的1次作为结果,记录球镜度数(Sphere)、散光度数(Cylinder)及轴向(Axis)。
1.2.3 电脑验光 原瞳暗视状态下采用电脑验光仪进行验光,连续测量3次,以精确度最高次为记录值。
1.2.4 根据所有患者在睫状肌麻痹前的电脑验光的球镜度数,分成<-6.0 D、-6.0~9.0 D、>9.0 D三组,分别称为一般度数组、高度数组和超高度数组,将所有患者按眼的屈光度资料归入三组,对各组中同一眼在进行电脑验光、像差测量和综合验光仪检查(均未予睫状肌麻痹)后,将其球镜量、散光量、轴向在三种检查方法之间的一致性情况进行分析。特别说明,由于轴向结果分析复杂,数值结果仅代表数据统计学分析结果,并以此作比较用,不代表具体轴向。
1.3 数据处理及统计学分析 将电脑验光、像差仪检查获得的屈光度数值与综合验光仪检查结果进行比较,采用SAS 8.02软件, 随机区组设计方差分析,三种方法的两两比较采用Student-Newman-Keuls法,同时采用直线相关分析,分析两种方法与标准方法的相关性。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一般度数组眼数为84眼,屈光度从球镜度数为-0.5~-5.75 D;高度数组眼数为102眼,屈光度为-6.0~-9.0 D;超高度数组眼数为66眼,屈光度为-9.25~-19.75 D。
2.2 一般度数组分析结果 球镜度数统计分析,综合验光仪、电脑验光及像差仪检查,各种方法之间无明显差异(P >0.05),有很好的相关性(P<0.05),电脑验光、像差仪检查结果稍低于综合验光仪检查结果,电脑验光结果与综合验光仪检查结果更接近;散光度数统计分析,综合验光仪、电脑验光及像差仪检查,各种方法之间无明显差异(P >0.05),电脑验光、像差仪检查结果稍高于综合验光仪检查结果,像差仪检查结果与综合验光仪检查结果更接近;轴向统计分析,综合验光仪、电脑验光及像差仪检查,各种方法之间无明显差异(P >0.05),像差仪检查结果与综合验光仪检查结果的一致性更差。
2.3 高度数组分析结果 球镜度数统计分析,综合验光仪、电脑验光及像差仪检查,各种方法之间无明显差异(P >0.05),有很好的相关性(P <0.05),电脑验光结果稍低于综合验光仪检查结果,像差仪结果高于综合验光仪检查结果;散光度数统计分析,综合验光仪、电脑验光及像差仪检查,各种方法之间无明显差异(P >0.05),像差仪检查结果稍高于综合验光仪检查结果,电脑验光结果与综合验光仪检查结果更接近;轴向统计分析,综合验光仪、电脑验光及像差仪检查,各种方法之间无明显差异(P >0.05),电脑验光结果与综合验光仪检查结果更接近。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