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终日为人们健康操心、救死扶伤的医务人员,出现在人们心中的本应是“白衣天使”之类的褒扬之词。然而经过媒体近几年的宣传,人们心目中与医务人员相关的词语慢慢变成了“白眼狼”、“白魔”。这个几乎在任何国家都属于高学历、高学识、高品格的人群,如今却屡屡以反面形象出现在媒体上,难道是医疗卫生行业的职业道德集体滑坡?
《人民日报》高级记者白剑峰不这么认为,“这是医院不善利用媒体造成的,”他说,媒体是公众的代言人,是医患沟通的桥梁。过去这个桥梁没有搭起来,对于一些纠纷,医院担心媒体知道,结果越捂越僵,导致一些不必要的猜疑出现。白剑峰认为,医院跟媒体沟通的能力还需要提高。
事实上,探索新闻发布和媒体工作的有效方式,从2006年起就已经列入卫生系统的日常工作之中。为迎接今年5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卫生部在4月11日公布了各省(区、市)卫生厅局新闻发言人的名单和电话。自此,一个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的新闻发布和发言人制度正式推行。这32位厅级新闻发言人的闪亮登场,俨然成为中国卫生系统自上而下推行新闻发布制度的一个标志。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卫生部就开始了新闻发布制度的探索。2006年1月起,每月10日成为卫生部例行新闻发布会的固定日期。而且在当年6月,国内第一个医院新闻发言人戴尚就走马上任,新闻发布制度开始出现在卫生系统的“细胞”——医院。
与以往不同,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医院,不再是人人均可面对媒体,而是由得到授权的固定的发言人来接待媒体,发布信息。这就避免了以往遇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医疗纠纷时,每个人都在发言,而发言角度仅仅从自己所处的小环境出发,这不仅导致所发布的信息不够准确全面甚至不合时宜,而且会使医院处于被动地位甚至声誉受损。
有业内人士认为,拿惯了手术刀、听诊器的医务人员,也要选出一名能从容与媒体及大众进行沟通、准确表达医院声音的代表。这对医院而言是一个很大的挑战。经过两年多的探索,这种合格的“代表”仍不多见。于是有人就提出疑问:医院新闻发言人制度是否起到了建设之初所预想的准确处理各种事件的作用,达到维护医务人员形象、保障医师权益、改善执业环境、进行信息有效传播的目的呢?
[1] [2] [3] [4] [5]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