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超声生物显微镜(ultrasound biomicroscopy, UBM)用于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 angle closure glaucoma, PACG)的诊断和研究后,对PACG特别是慢性PACG发生的解剖学基础和病理生理学机制的研究更加深入。笔者复习了国内外有关PACG研究方面的文献,提出了一个以房角关闭机制为基础的PACG分型系统,并提出对多种机制共存型PACG的诊断和处理原则。
一、人种和PACG的关系
1.不同人种PACG患病率的差异: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是亚洲人群最常见的青光眼类型。1989年,胡铮和赵家良教授在我国北方地区进行了PACG人群调查,发现40岁以上人群的PACG患病率为1.37%,提示我国PACG的患病率是国外白色人种的10~15倍。近年来,在东亚和东南亚进行的PACG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发现,该地区华人及与华人血统相近民族的人群中,PACG的患病率高于当地土著人。
最近,我国曾对数个地区和民族的PACG患病率进行调查。赵家良等[1]对西藏的调查结果提示,西藏的PACG患病率20岁以上为0.08%,40岁以上为0.15%;西藏藏族的PACG患病率明显比北京市顺义地区的汉族人低。与广东省斗门县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比较,50岁以上人群的PACG患病率,我国南部为0.85%,北部为1.99%。
2.我国PACG的临床特征:我国PACG患病率与其他人种不同,且临床特征也有差异。我国60%的PACG属慢性型,晚期视力损害前无症状。在周边虹膜切除术或激光虹膜切开术后,仍有约13%~40%的患者暗室激发试验阳性,其中部分患者有进行性的房角关闭或反复发作的房角关闭。
基于以上流行病学和临床研究结果,我们认为亚洲蒙古人种或有相关遗传因素的人种,有发生PACG的高危因素。东亚或东南亚人种具有PACG特别是慢性PACG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然而,亚洲蒙古人种PACG的病因学和发病机理尚不清楚,如为何蒙古人种对PACG易感?为何蒙古人种PACG主要表现为慢性型,且房角关闭主要呈爬行性关闭?为何我国部分PACG患者行周边虹膜切除术或虹膜切开术后,反复发生房角关闭,或缓慢进行性房角粘连关闭?
二、我国PACG的解剖学基础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