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观察手术治疗先天性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方法:对97例( 136眼)先天性白内障实行白内障摘除、后囊连续环形撕囊、前部玻璃体切除术,部分联合Ⅰ期或Ⅱ期IOL植入。结果:术后最佳矫正视力>0.5者46眼,>0.3者25眼,>0.1者22眼, < 0.1者17眼, 26眼因年龄小无法进行视力表检查,但能够跟随光亮或有注视目标,较术前有提高。主要并发症有:后囊膜混浊、葡萄膜炎、角膜水肿、IOL偏中心及青光眼等,未见IOL夹持、黄斑囊样水肿、视网膜脱离及眼内炎等严重并发症。结论:白内障摘除、后囊连续环形撕囊、前部玻璃体切除联合IOL植入是治疗先天性白内障安全有效的手段,配合术后戴镜矫正和弱视治疗,可以使大多数先天性白内障致盲儿童达到脱盲及脱残。
【关键词】 先天性白内障 手术 人工晶状体 弱视
0引言
先天性白内障是儿童致盲的重要因素。新生儿中先天性白内障的发病率约为4‰,先天性白内障约占新生儿盲的30%[1]。先天性白内障的晶状体混浊程度及形式不同,多数出生前即已存在,少数在出生后逐渐形成或明显加重,是严重影响患儿视觉发育的疾病。先天性白内障治疗的目的是改善视力,预防弱视,巩固及发展视功能。现将手术治疗的97例(136眼)儿童先天性白内障临床效果分析报告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我院200201/200712共收治先天性白内障97例( 136眼)。其中男62例,女35例。单眼58例,双眼39例。年龄3mo~6岁,平均年龄4.3岁。按照混浊形态分类,绕核性白内障14例(20眼),核性白内障22例(31眼),全白内障35例(49眼),前极性白内障9例(12眼),后极性白内障17例(24眼)。59例伴有眼球震颤,12例伴有先天性小眼球、小角膜、虹膜缺损或上睑下垂等先天异常。视力为光感至0.1不等。术前散瞳后裂隙灯或手电筒光照下检查眼前节及晶状体混浊状态,眼部超声检查排除玻璃体及视网膜病变,除外全身其它疾患。
1.2方法
全麻后11~1点方位作穹隆部为基底的结膜瓣,12点方位角巩膜缘行3.2mm的巩膜隧道切口入前房,注入粘弹剂后行直径5~6mm连续环形撕囊,水分离后采用超声乳化I/A吸出晶状体软核及皮质,皮质吸出干净,前房及囊袋内再次注入粘弹剂,作后囊中央连续环形撕囊直径约3mm,经角巩缘切口行前段玻璃体切割术,彻底清除前房内的玻璃体,清除残余粘弹剂,巩膜切口用100尼龙线间断缝合1~2针,结膜切口两端热凝闭合,典必殊眼膏涂眼。>2.5岁者一期植入肝素处理或直角边缘的人工晶状体于囊袋内,<2.5岁但随访期限内满2.5岁者二期植入人工晶状体于囊袋内或睫状沟。术后常规全身用抗炎药,每日裂隙灯或手电筒照明下检查眼前节状况,常规换药,典必殊眼膏涂眼,未植入人工晶状体者阿托品散瞳,植入人工晶状体者美多丽P活动散瞳,反应重者用阿托品散瞳。术后随访观察视力及手术并发症,术后1mo验光配镜,适时进行弱视训练治疗。
2结果
2.1视力
术后最佳矫正视力>0.5者46眼,>0.3者25眼,>0.1者22眼,< 0.1者17眼,另有26眼因年龄小无法进行视力表检查,但能够跟随光亮或有注视目标,较术前有提高。
2.2后囊膜混浊情况
尽管进行了后囊连续环形撕囊及前部玻璃体切割,仍有23眼术后发生后囊膜混浊,混浊较轻、对视力影响不大者未予处理,余者二次手术行后发性白内障囊膜切除术。
2.3其他并发症
(1)葡萄膜炎:17眼出现瞳孔区渗出膜形成,虹膜后粘连,其中6眼植入人工晶状体者表现更明显。局部使用典必殊滴眼液、阿托品散瞳后渗出膜完全溶解。(2)角膜水肿:12眼出现一过性角膜水肿,未经特殊处理,自行缓解。(3) IOL偏中心:3眼二期人工晶状体植入时因虹膜后粘连严重未作彻底分离,导致人工晶状体轻度偏位,但无须取出及重新植入。(4)青光眼:2眼因瞳孔阻滞、周边虹膜膨隆,术后短期内发生青光眼,分别行前部玻璃体切除及虹膜周边切除后眼压控制理想。未见IOL夹持、黄斑囊样水肿、视网膜脱离及眼内炎等严重并发症。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