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玉玲 作者单位:430000 湖北武汉,武汉市第八医院眼科
【摘要】 目的 观察眼底动脉变化,探讨眼底动脉硬化的有关发生因素及其防治心血管疾病的重要的意义。方法 在暗室对524例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职业、心血管病及非心血管病就诊患者进行直接的眼底镜检查。结果 524例中发现动脉硬化眼底109例,患病率为20.80%,其中Ⅰ级102例,患病率为19.47%;Ⅱ级7例,患病率为1.4%;未发现Ⅲ级和Ⅳ级。动脉硬化眼底与性别关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年龄关系密切,即随着年龄增加,患病率明显增加,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眼底动脉硬化有年轻化趋势,脑力劳动者及高血压、高血脂是眼底动脉硬化发生的高危因素,应积极预防及治疗。
【关键词】 眼底 动脉硬化
眼底动脉硬化是心血管疾病在眼底的一种表现,了解眼底动脉发病情况,对进一步防治心血管疾病有重要的意义。已证实高血压引起眼底动脉硬化程度对判断高血压的分期及预后有一定的临床价值。我们对2007年在我院眼底检查的746例患者中随机抽取524例进行了初步调查,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524例均为武汉地区就诊患者,分为不同的年龄组、不同性别组、不同职业组、心血管病组及非心血管病组进行统计分析。
1.2 检查方法 在暗室进行直接的眼底镜检查。
1.3 眼底动脉硬化分级标准 采用1964年兰州高血压及心血管学术会议制订的高血压眼底病变的分级:Ⅰ级,小动脉痉挛期,动脉管径粗细不均;Ⅱ级,动脉硬化期,动脉反光增强,小动脉呈均一性狭窄,动、静脉管径由正常的2∶3改变为1∶2~1∶3,出现动、静脉交叉压迫现象;Ⅲ级,视网膜病变期,除有Ⅱ级改变外,视网膜出现水肿、渗出及各型出血斑等;Ⅳ级,除具有Ⅱ、Ⅲ级改变外,还出现神经乳头水肿。
1.4 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患病率 524例中发现动脉硬化眼底109例,患病率为20.80%,其中Ⅰ级102例,患病率为19.47%;Ⅱ级7例,患病率为1.34%;未发现Ⅲ级和Ⅳ级患者。
2.2 动脉硬化眼底与性别关系 男性患者60例,平均年龄为39.40岁,患病率为30.81%,其中Ⅰ级56例,Ⅱ级4例;女性患者49例,平均年龄为40.37岁,患病率为28.16%,其中Ⅰ级46例,Ⅱ级3例。男、女间动脉硬化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动脉硬化眼患病率与年龄关系 各年龄组动脉硬化眼底患病率(表1),随着年龄增加,患病率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1 受检人员眼底动脉硬化与年龄关系
2.4 眼底动脉硬化与职业的关系 109例眼底动脉硬化患者中医务人员46例,占42.2%;行政人员31例,占28.4%,工人组18例,占16.5%;其他职业14例,占12.8%。医务人员、行政人员发病率与工人、其他职业人员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
2.5 眼底动脉硬化与高血压、胆固醇、甘油三酯的关系 受检查的524例,具有眼底动脉硬化109例,这些患者中85%以上具有高血压病、冠心病或高胆固醇、高血脂。
3 讨论
根据本组调查结果,目前武汉市第八医院就诊患者发病率特点是:(1)眼底动脉硬化的患病率与年龄明显有关,30岁组发病率为9.43%,随年龄增长,其发病率增高。一般来说,随着年龄的增加,动脉管壁的弹力层和肌层会逐渐失去弹性,导致全身动脉系统发生退行性硬化,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可能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老年性动脉硬化,若既无高血压、糖尿病等全身疾患,也无眼部其他异常情况,只要平时少食高热量、高脂肪食物,坚持适度的锻炼,每年定期检查眼底及全身情况,不会对视力产生损害。本调查发生在30岁以下者占9.43%,须引起重视,应积极检查全身情况,有效防止、及时发现并控制全身疾病。(2)85%以上的患者与高血压病、冠心病或胆固醇、高脂血症有关,积极预防治疗高血压、冠心病、高脂血症对减少眼底动脉硬化发生有重要意义。这些全身性疾病引起的眼底病变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对视功能造成损害,需要及时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包括合理的药物治疗、调整饮食结构和适当的体能锻炼,并采取针对性治疗。(3)医生、行政人员眼底动脉硬化的患病率高于工人,可能与从事脑力劳动的人群精神长期处于紧张状态有关,须引起重视,这一类人群须做全身及心脑疾病的检查,注意劳逸结合,放松心境,自我调节,减轻压力并注意锻炼身体,定期体检,预防心脑血管突发事件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