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意玲 阎亦农
关键词 丝裂霉素C; 小梁切除术;青光眼
抗青光眼滤过性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滤过泡瘢痕形成。新生血管性青光眼、葡萄膜炎性青光眼、无晶体和(或)人工晶体眼的青光眼、复发性青光眼、年轻患者青光眼等,其滤过泡特别容易瘢痕形成,使手术成功率降低,故称为难治性青光眼或顽固性青光眼[1]。如何减少手术滤过泡的瘢痕化,是提高手术成功率的关键。近年来,国内外致力多种抗瘢痕药物的研究。丝裂霉素C(Mitomycin C,MMC)用于青光眼滤过性手术中以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国内外已有报道[2,3,4]。作者在对小梁切除术手术方式做部分改进的基础上,在25例37只难治性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使用MMC,并进行对照观察。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993年4月至1996年7月住本院的难治性青光眼患者42例58眼,分为MMC组和对照组。MMC组:25例37眼,男性17例25眼,女性8例12眼,其中新生血管性青光眼1眼,葡萄膜炎性青光眼5眼,先天性青光眼8眼,复发性青光眼7眼,无晶体眼2眼,皮质类固醇性青光眼(年龄≤40岁)9眼,外伤性青光眼(年龄≤40岁)5眼。年龄9~75岁,平均(36.7±18.1)岁。术前眼压3.17~10.90 kPa(1 kPa=7.5 mmHg),平均(6.05±2.23)kPa。对照组:18例21眼,男性13例15眼,女性5例6眼,其中葡萄膜炎性青光眼5眼,先天性青光眼2眼,复发性青光眼7眼,皮质类固醇性青光眼(年龄≤40岁)4眼,外伤性青光眼(年龄≤40岁)3眼。年龄7~77岁,平均(40.2±21.4)岁。术前眼压3.44~9.47 kPa,平均(5.52±1.55)kPa。经统计学处理,两组的年龄和术前眼压差异无显著性P=0.560和P=0.339。
1.2 手术方法 MMC组:作基底在角膜缘之结膜瓣,结膜瓣切口距角膜缘8~10 mm,切缘筋膜外翻牵引以防结膜瓣切缘接触MMC,切制3 mm×4 mm、1/2~1/3厚度之巩膜瓣,切至角膜缘后界时,中央向前潜行分离1.5 mm左右,两侧不分离,形成反眉形隧道切口,这样两侧的张力可以防止术后侧漏及过度滤过。将浸有浓度为0.2~0.4 mg/mL的MMC棉片放于巩膜瓣下及巩膜瓣与筋膜之间(其中MMC浓度为0.2 mg/mL和0.3 mg/mL各1眼,0.4 mg/mL35眼),注意MMC棉片勿与结膜切缘接触,湿敷5 min后取走棉片,用平衡盐溶液(BSS)充分冲洗MMC接触区及周围组织,巩膜瓣下切除角膜缘组织1 mm×2.5 mm,作虹膜周边切除,巩膜瓣复位缝合2针,间断缝合筋膜切口,紧密缝合结膜切口。术毕结膜下注射庆大霉素2万U+地塞米松2.5 mg。对照组:术中不用MMC及冲洗,余步骤同MMC组。
1.3 观察指标术后1~2周观察眼压、滤过泡、球结膜切口、角膜、前房、眼底等情况,2周后定期随访。MMC组:术后随访4~24个月,平均(9.4±5.3)月。对照组:术后随访5~26个月,平均(10.8±5.1)月。根据KaplanMeier生命表分析,判断手术成功率,Ⅰ类成功率为不用任何药物眼压控制在2.8 kPa以下。滤过泡分型根据Kronfeld[5]分型,即Ⅰ型为微小囊泡型,Ⅱ型为弥漫扁平型,Ⅲ型为缺如型,Ⅳ型为包裹型。Ⅰ、Ⅱ型为功能性滤过泡,Ⅲ、Ⅳ为非功能性滤过泡。浅前房按Spaeth分类[6]:Ⅰ度:角膜与周边虹膜接触,中央前房形成;Ⅱ度:除瞳孔区前房存在外,角膜内皮与虹膜均接触;Ⅲ度:即整个虹膜面和晶状体前囊均与角膜内皮接触。
1.4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用t 检验,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
2 结果
2.1 眼压 术后近期眼压(术后1~2周眼压):MMC组为0~2.31 kPa,平均(1.50±0.69)kPa。对照组为0.64~2.74 kPa,平均(2.08±0.65)kPa最终随访眼压:MMC组为1.21~5.78 kPa,平均(2.09±0.98)kPa,低于2.80 kPa者33眼(89.2%);对照组为2.31~6.78 kPa,平均(3.17±0.96)kPa,低于2.80 kPa者8眼(38.1%)。Ⅰ类手术成功率MMC组高于对照组(χ2=14.50,P=0.0001)。
2.2 滤过泡 最终随访时滤过泡:MMC组37眼中功能性滤过泡34眼(91.9%);对照组21眼中功能性滤过泡10眼(47.6%)。功能性滤过泡MMC组高于对照组(χ2=12.02,P=0.0005)。
2.3 角膜MMC组和对照组均未见角膜上皮损害。
2.4 术后并发症 (1)浅前房: MMC组7眼(18.9%),对照组4眼(19.0%),为Ⅰ~Ⅱ度浅前房,均于术后7~9 d恢复。经统计学处理,两组差异无显著性(χ2=0.11,P=0.7365)。(2)前房出血:MMC组:术后前房出血8眼(21.6%),其中7眼于术后3~9 d内出血完全吸收,1眼反复前房出血,术后25 d吸收,未发生合并症。对照组:术后前房出血3眼(14.3%),2~7 d出血完全吸收。前房出血发生率两组差异无显著性(χ2=0.11,P=0.7365)。(3) 结膜切口渗漏:术后荧光素染色,MMC组结膜切口渗漏2眼;对照组1眼,均于术后7~9 d结膜愈合。两组差异无显著性(χ2=0.26,P=0.6093)。 (4) 脉络膜脱离:MMC组和对照组术后脉络膜脱离各1眼,经药物治疗均于9 d内愈。经统计学处理两组差异无显著性(χ2=0.11,P=0.7372)。(5)暂时性低眼压性黄斑水肿:MMC组:术后近期暂时性低眼压黄斑水肿4眼(10.8%),但随访时眼压均于1~2个月内恢复,无一例发生持续性低眼压及黄斑水肿。对照组:未见低眼压性黄斑水肿。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