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分组
所有确诊青光眼的患者按年龄分为50~59岁、60~69岁、70~79岁、80~89岁共4组,不同类型青光眼分别按年龄、性别分组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不同类型青光眼在整个体检人群中的构成比。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对数据进行处理,采用卡方检验判断各类型青光眼构成、性别构成、年龄构成的差异,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为保证此次体检调查结果的质量,由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对实施检查者进行为期一周的青光眼调查培训和预试验,从而保证青光眼调查的准确性。预试验结果不包括在本调查正式结果中。在调查过程中进行检查者之间的一致性检验,由2组检查人员对同一批受检者进行检查。2组检查者共检查150只眼,检查结果一致者包括浅前房一致19只眼,中等深度前房一致98只眼,深前房一致30只眼,Kappa=0.966 67,其一致性较高(表1)。 表12组眼科医师对青光眼的检查结果(略)
青光眼共36人,其中50~59岁年龄组青光眼7人(19%),60~69岁年龄组青光眼17人(47%),70~79岁年龄组青光眼9人(25%),80~89岁年龄组青光眼3人(8%)。60~69岁年龄组青光眼患病人数最多,构成比也最高。且青光眼在体检人群中的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χ2=18.721,P<0.001),显示年龄与青光眼在体检人群中的患病率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2)。36例青光眼中包括男性12人,女性24人,女性青光眼患病人数明显多于男性(χ2=2.193, P=0.139),不同性别青光眼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3)。表2体检人群中不同年龄的青光眼患病率(略)表3体检人群中不同性别的青光眼患病率(略)
3 讨论
3.1 青光眼的患病率
本次调查是对新疆乌鲁木齐市50岁及以上人群青光眼的调查,判断标准与国内外青光眼流行病学调查相同,调查显示青光眼的患病率为2.07%,与胡铮等[2]及任百超等[4]在1996及2005年分别对北京顺义县和陕西省青光眼流行病学调查结果(2.07%及2.14%)相比结果相近。为进一步新疆青光眼流行病学调查提供参考资料。
3.2 青光眼与年龄的关系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年龄与青光眼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其高发年龄在60~79年龄组,Lowe[6]的流行病学待查结果显示青光眼发病高峰在55~70岁,国内的一些调查结果也显示青光眼患者的年龄大多数在40岁以上,平均高发年龄为(58±10)岁;多项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证实青光眼与年龄有密切的关系,随年龄增大,前房逐渐变浅,房角变窄,晶体变厚、前移,发生青光眼的危险性增加。
3.3 对新疆进行青光眼流行病学调查工作的展望
至今为止我国所进行青光眼的流行病学调查很少,但青光眼的患病率并没有因为诊疗技术提高及新型设备的应用而减少,反而有上升的趋势,因为一大批隐匿的青光眼患者没有临床症状而未曾去眼科门诊就诊,从而延误病情[7],所以应该在正常人群中筛查青光眼。由于本次调查人力和时间的限制,我们仅对50岁及以上体检人群进行青光眼的调查,未能进行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且缺乏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青光眼调查资料,有资料表明维吾尔族人群在眼屈光要素上存在着与其他民族的不同之处。故对于维吾尔族的青光眼患病率值得进一步调查,以补充新疆青光眼流行病学资料,为少数民族地区防盲治盲提供更多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赵家良,睢瑞芳,贾丽君,等.北京市顺义县50岁及以上人群中青光眼患病率和正常眼压调查[J]. 中华眼科杂志,2002,38:335339.
[2]胡铮,赵家良,董方田,等.北京市顺义县青光眼流行病学调查[J].中华眼科杂志,2002,38:115119.
[3]Gradum K, Heijl A, Bengtsson B. A comparison of glaucoma Patients indentified through mass screening and in routine clinical practice[J].Acta Ophthalmol Scand ,2002,80:627631.
[4]任百超,何媛,陈莉,等.陕西省农村人群青光眼的流行病学调查[J].国际眼科杂志,2005,5(5):10371042.
[5]葛坚.青光眼的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J].中华眼科杂志,2000,36(5):192196.
[6]Lowe RF. Aetiology of the anatomical basis for primary angleclosure glaucoma. Biometrical comparisons between normal eyes with primary angleclosure glaucoma[J]. Br J Ophthalmol,1970,54:161169.
[7]陈雪艺,赵恩登.难治性青光眼联合手术治疗临床体会[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1999,22(2):137.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