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蔡青生,孙好良 作者单位:广西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广西南宁530022
【摘要】目的 观察带结膜瓣的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加自体结膜瓣原位倒转移植对双侧胬肉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22例25眼双侧胬肉行胬肉切除,鼻侧行带结膜瓣的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颞侧行自体结膜瓣前原位倒转移植,随访5~24个月,观察疗效。结果 全部病例Ⅰ期愈合,2例复发,复发率为9.09%。结论 带结膜瓣的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加自体结膜原位倒转移植对双侧胬肉的治疗效果好,复发率低。
【关键词】 翼状胬肉;角膜移植
翼状胬肉是眼科常见病及多发病,不仅影响美观,严重的将会对视力有明显影响。以手术治疗为主。双侧胬肉的治疗少见有报道,现对我院25眼双侧胬肉的治疗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为2006年5月~2008年5月在我科住院治疗的双侧胬肉病人22例25眼,其中男8眼,女17眼,年龄45~68岁。全部病例均在单眼或双眼鼻侧及颞侧各有一处胬肉,全部病人均为鼻侧胬肉大于颞侧胬肉,鼻侧胬肉对角膜缘的破坏为50°~90°,平均75°,颞侧胬肉对角膜缘的破坏为30°~60°,平均45°,总的破坏程度平均120°。所有病人术前均进行视力、屈光、眼球运动、裂隙灯检查。术后随访5~24个月。
1.2 手术方法
爱尔卡因表麻,在显微镜下操作:①先行鼻侧胬肉手术,用标记笔在结膜表面标记出需切除胬肉的范围,沿胬肉颈部剪开结膜,在结膜下钝性分离至标定的范围;沿胬肉头部外1mm切开正常角膜上皮,沿前弹力层的深度切除增生的胬肉组织至角巩缘;钝性分离胬肉与巩膜的粘连,沿标志线剪除增生的纤维血管组织;电凝止血特别是角巩缘的巩膜侧新生血管至完全闭塞;按角膜缘及结膜缺损的大小取带结膜的角膜缘植片平铺在切除了胬肉后的巩膜创面上,角膜缘对角膜缘,角膜缘10-0尼龙线间断缝合固定,其余三面8-0可吸收线与浅层巩膜及结膜缝合。②后行颞侧胬肉手术,用标记笔在结膜表面标记出需切除胬肉的范围(尽量取四边形),沿标志线切开结膜,小心分离出结膜,标志好角膜缘侧保存备用;用①中的方法切除胬肉及电凝止血;将保存的结膜瓣旋转180°原位移植,缝合方法同①。术后每日行裂隙灯检查,氧氟沙星眼膏及贝复舒眼液加压包扎3天,3天后给予氧氟沙星眼药水、地塞米松眼药水及贝复舒眼液滴眼。术后1个月拆线。
2 结果 术后全部病人角膜创面在3天内完全上皮化,植片无溶解坏死,术后全部病人视力均有所提高,眼球活动度明显改善。随访观察5~24个月,2例复发,其中1例为角膜缘干细胞移植侧复发,1例为结膜移植侧复发,复发率为9.09%。
3 讨论 翼状胬肉是由于各种物理化学因素所致角膜缘屏障的破坏,纤维血管组织向角膜爬行生长所致,以手术治疗为主。单纯胬肉切除、翼状胬肉切除后巩膜暴露法、翼状胬肉移位埋藏法的复发率高达30%~50%[1]。目前多认为行胬肉切除加带结膜的自体角膜缘移植术针对病因恢复了角膜缘的屏障作用,术后恢复快、复发率低,为首选治疗方案[2]。自体结膜移植的疗效与自体角膜缘移植相当[3,4]。而双侧胬肉的治疗少见报道。 双侧胬肉为同一眼鼻侧及颞侧各有一处胬肉,鼻侧先于颞侧发病,鼻侧胬肉的面积及对角膜缘的损害大于颞侧[5]。双侧胬肉特别是双眼双侧胬肉由于鼻、颞侧的角膜缘均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故尚存的健康角膜缘难以满足全部创面采用角膜缘移植手术的需要。本组双侧胬肉,对角膜缘的破坏平均为120°,按每眼角膜缘手术不超过229°的原则[6],平均自体同眼可供移植的角膜缘为不超过109°,只能满足鼻侧胬肉的移植需要。所以,我们设计了双侧胬肉切除后鼻侧行带结膜的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颞侧行结膜原位倒转移植术。 胬肉手术的焦点是术后复发的问题,本联合手术对鼻侧胬肉切除采用带结膜的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使主要侧胬肉得到复发率最低的处理方式治疗;次要侧胬肉得到与主要侧疗效相当的处理,而没有对角膜缘造成更大的手术创伤。毕竟大多数眼科医生对一眼手术要造成另一眼创伤还是有太多顾虑,病人也难以接受;对于双眼双侧胬肉也没有足够的角膜缘可供移植。 通过对22例病人的手术疗效观察,全部病人术后视力提高,眼球活动度改善,复发2例,复发率为9.09%,所以我们认为鼻侧行带结膜的自体角膜缘移植联合颞侧行结膜原位倒转移植术对双侧胬肉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郑慧君,佘健儿,李爽,等.翼状胬肉不同手术方法疗效分析[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5,23(8):839-841.
[2]蒋毅萍.减少翼状胬肉复发的三种术式疗效比较[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7,25(11):1214-1217.
[3]郑新富,许素珍,郑新明,等.不同术式治疗翼状胬肉临床观察[J].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2007,29(5):389-399.
[4]林鸣国,金伟平,刘作德.不同术式治疗翼状胬肉患者随访分析结果[J].浙江医学,2004,26(10):781-782.
[5]刘家琦,李凤鸣.实用眼科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08.
[6]刘祖国.眼表疾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