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玮 作者单位:252600 山东省临清市,山东省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
【摘要】 目的 探讨前房内麻醉技术在乳化白内障摘除术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对84例(90眼)各种类型白内障随机分为2组 ,每组45只眼,分别在前房内麻醉下及传统的球后麻醉下实施乳化白内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术,并观察其麻醉效果和术中、术后并发症及术后早期视力恢复情况。结果 麻醉效果分为3级;Ⅰ级:无疼痛;Ⅱ级:轻微疼;Ⅲ级:疼痛;2组术中疼痛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早期视力恢复情况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前房内麻醉技术在乳化白内障摘除术中是操作简单、安全、有效可行的,是超声乳化手术麻醉值得探索的新方法。
【关键词】 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 前房内麻醉 利多卡因
由于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日臻完善,手术麻醉的方法也日趋简单。传统的眼科手术局部麻醉多采用表面麻醉、球后麻醉、球周麻醉等,这些麻醉方法都存在许多潜在危险,如:球后出血、眼球穿孔、视神经损伤及血管栓塞等。眼球结膜下麻醉因其以引起结膜水肿也给手术操作带来了许多不便。近年来更多的术者采用表面麻醉的方法。但如果手术时间较长,接受表面麻醉的患者的耐受性变差,故目前国外普遍使用表面麻醉加前房内麻醉的方法,以增加患者的舒适度[1]。因此前房内麻醉作为一种新的麻醉技术,眼科医生接受。现将我院自2005年7月应用结果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4例90眼中,男48例52眼,女36例38眼。老年性白内障66例70眼,代谢性白内障12例14眼,并发性白内障6例6眼。均无手术禁忌症。年龄36~85岁,平均年龄62.62岁。术前矫正视力:手动~0.05 31眼,0.05~0.1 27眼,0.1~0.3 32眼。白内障按LOCSⅢ分级:C2N2~C2N4 62眼,C2~C4 22眼,P2~P4 6眼。随机将患者分为2组,每组45眼。术前6 min开始,每2分钟术眼点滴麻醉剂采用盐酸奥布卡因滴眼液(日本参天制药) 1滴,共3次。术前不使用任何全身麻醉剂或镇痛剂。
1.2 前房内麻醉组
在手术未进入前房前,通过1mm钻石刀在3:00位或9:00位近角膜缘处透明角膜上做前房穿刺,向前房内注入0.5%利多卡因(该2%盐酸利多卡因为静脉注射用,不含任何抗氧化剂及防腐剂)0.2 ml。前房内注药10 s后,即在虹膜后加注0.1 ml。手术按常规的步骤进行。0.5%利多卡因的配制:取1只2 ml无菌试管,用1 ml注射器抽取2%利多卡因溶液0.2 ml置于试管中,另用1 ml注射器抽平衡液(BSS)0.6 ml 注于同一试管中,混匀后用1 ml注射器抽取0.2 ml备用。
1.3 球后麻醉组
术前10 min行术眼2%利多卡因3 ml球后阻滞麻醉。压迫眼球10 min。
1.4 手术步骤
超声乳化主机采用美国的Storz的Protégé,手术均在Topcon手术显微镜下进下进行,不做上直肌牵引缝线,在上方12:00位置切口。隧道外口距角膜缘4 mm,横形5 mm宽,1/2巩膜深度,随道达角膜缘内1.0~1.5 mm后做内切口。均行3:00处角膜缘侧切口。3.2 mm隧道内口处理晶状体核。环形撕囊直径5~6 mm(撕后囊直径3~4 mm)。超乳能量30~60,平均为45;时间1′27″~8′14″,平均为3′7″;负压30~150。扩大隧道内口至5.6 mm;核和皮质囊袋内水分离,超声乳化吸除白内障核,皮质灌注注吸,前房和囊袋内注入黏弹剂,推注器植入人工晶状体至囊袋内(人工晶状体为眼力健公司或爱尔康公司生产的折叠晶状体),吸除黏弹剂,切口自闭。水化密闭侧切口。隧道外口不缝合。球结膜下注射庆大霉素2万U,地塞米松2.5 mg。
1.5 麻醉效果判定
将麻醉效果分为3级:Ⅰ级:术中无疼痛,配合良好;Ⅱ级:轻微疼痛,能耐受,眼球能固定无需处理,手术能顺利进行;Ⅲ级:疼痛、眼球不自主地转动,情绪不稳,需加强1~2次表面麻醉,方可完成手术。
1.6 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