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与撕囊有关的并发症
环形撕囊为囊袋内超声乳化及植入人工晶状体提供了最佳条件。撕囊范围不一定为正圆形,但一定要求连续性,即完整无撕裂的前囊膜开口是手术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以下为与撕囊有关的并发症及相关问题。
1.能见度过低:撕囊要求在极好的能见度及明亮的红光反射下进行。如不具备这两个条件,即难以顺利完成该操作。角膜混浊、角膜水肿、隧道内切口靠前以及前囊膜过薄等,均可影响术者对前囊膜的观察。手术显微镜质量差;无真正同轴光照明,无法得到红光反射;不能精确聚焦,均将导致手术难以进行。前囊膜过薄,难以辩别,可通过提高高质量手术显微镜的照明度及放大倍率,并精确聚焦加以克服。
2.撕囊口大小不当:撕囊口过小,可影响下一步手术操作。当撕囊口过小不致使手术无法进行时,可加倍小心继续操作,待植入人工晶状体后可补充再次撕囊。如果影响操作,则应毫不犹豫扩大撕囊范围,尤其应注意扩大上方囊袋口的开放范围。撕囊过大不合并放射状撕裂时,晶状体核难以限制在囊袋内,核过早脱出囊袋,有时可影响手术操作。撕囊口过大的潜在问题是易出现放射状撕裂,撕囊口撕裂易扩展至后囊膜或损伤晶状体悬韧带,故应尽量避免。
3.撕囊口放射状撕裂:放射状撕裂在撕囊过程中最易出现,且易引起连带并发症发生。晶状体的双凸结构以及悬韧带的放射性牵拉,使囊膜处于特殊的张力状态。撕囊口一旦破裂,裂口即有向赤道部自发延伸的倾向。采用粘弹剂反向压迫,可减小由悬韧带牵拉所引起的离心性张力,同时亦可抵消玻璃体对晶状体的前推压作用。
术中出现撕裂口向周边部延伸现象,应立即停止手术,仔细查看撕裂程度,并采取有效措施。当撕裂程度较轻时,可先注入粘弹剂以加深前房深度并扩大瞳孔直径,使用撕囊镊直接夹住放射裂口顶端,反转向心牵拉,改变其撕裂方向。
4.术中前囊膜口撕裂:完整无撕裂的前囊膜开口可能因术中操作不当遭到破坏,甚至造成严重不良后果。术中前囊膜口撕裂,多发生在手术的超声乳化阶段,而且多出现在撕囊口首尾相接处。超声乳化早期阶段出现囊口撕裂,应尽量避开撕裂处操作,以免撕裂进一步扩大;同时应尽量避免前房过浅或因灌注流量过大导致前房过深(晶状体深陷)。超声乳化过程中出现撕裂,应停止操作,仔细检查撕裂范围。情况允许时可继续手术,最好通过手法将晶状体核脱出囊外操作,这样可减小对囊膜口的牵拉。
前囊膜口撕裂亦可发生在注-吸阶段。撕囊时残留的游离囊膜碎片可导致误吸,使囊口撕裂。清除12∶00点钟方位皮质,因能见度差,操作不顺手,误吸前囊膜可导致囊膜口撕裂。为避免该情况发生,可选用特制弯注-吸针头或用手吸法清除上方皮质。
5.悬韧带离断:此种情况多发生于老年及囊膜韧性较大患者。前者悬韧带脆弱;后者因增加撕囊力度,使悬韧带受到较大牵拉,如因外伤或局部慢性炎症所致的前囊膜纤维化患者;儿童或青少年白内障患者,囊膜弹性大而韧;Morgagnian白内障患者,囊膜纤维化,悬韧带明显脆弱。术中一旦出现部分悬韧带离断,相应区域的皮质应采取与离断区相切方向的运动方式加以清除,其目的是避免对离断造成进一步牵拉。
6.其他并发症:浅前房、前房出血、玻璃体脱出等并发症,虽然少见,但亦是不容忽视的临床问题。
四、与水分离有关的并发症
充分的水分离对顺利完成超声乳化操作是必要的。尽管水分离在整个手术操作中相对比较简单,但若有疏忽,亦可造成严重不良后果。
1.后囊膜破裂:与注水过多过快有关。一般情况下,0.5 ml BSS即可完成水分离。在短时间内注入过量BSS,因扩散不及,局部产生较大压强,可导致后囊膜破裂。注水针头插入过深,可直接刺破后囊膜。撕囊时如有放射状撕裂延伸到近赤道部,在此区域附近进行水分离,可导致撕裂绕过赤道部向后囊膜扩展。当后囊膜出现破裂时,应停止水分离,必要时可将术式改成囊外白内障摘除术。
2.核脱位于前房:注入过量液体可导致晶状体核脱入前房,有时合并前囊膜破裂。晶状体核过早脱入前房,将影响囊袋内或后房超声乳化操作。出现该情况时,最好借助辅助器械将晶状体核复位。若复位困难,亦可小心在前房内行超声乳化,但必须力求不损伤角膜内皮。若晶状体核硬度较大,则不宜在前房内继续操作,应扩大切口将核挽出。
3.水分离不充分:这是水分离操作中最常见且带有相当隐蔽性的问题。经验丰富的术者,可通过1个注射点获得充分的水分离;而初学者,可能多次注射均为无效。水分离不充分的直接后果是影响晶状体核旋转,从而导致超声乳化操作困难。为克服核旋转困难,术中施加牵张力增大,这使囊膜和悬韧带破裂机会增多。此外,水分离不充分时,清除皮质阶段将出现较多困难,尤其赤道部皮质与囊膜粘着紧密且薄,较难脱离囊膜。如提高负压吸引,则易误吸囊膜,造成囊膜破裂。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