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 果
各治疗组的年龄,性别,氩激光小梁成形术治疗史,青光眼用药和视力状况的基线水平相似(表1)。平均视野丧失基线为中等程度,总的均数为-15.0±13.8dB。视力的丧失程度在各治疗组间差异有显著性,第四组视敏度均数(±SD)丧失最少(P=0.01)。我们注意到基线眼压、低视力与白内障罹患率,青光眼亚型上有中等程度的差别,但统计学上差异无显著性(表1,2)。第4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最多,而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在其它组最多。各组平均随访期相似。
我们观察到与治疗相关的眼压存在明显差别,1个月后3个丝裂霉素治疗组的眼压与安慰剂组相比均降低(图1)。根据随机-作用模型经对年龄、术前眼压和随访时间差异校正后的结果,第2组与安慰剂组之间估计眼压差异为2.0mmHg(95%可信区间[CI]=0.8,3.3;P=0.001)。第3组与安慰剂组之间为3mmHg(95% CI=1.8,4.3 P<0.001), 第4组与安慰剂组之间为2.9mmHg(95%CI=1.6,4.2;P<0.001)。
虽然观察到的3个丝裂霉素治疗组间眼压降低的差别不显著(P=0.25),但眼压完全控制(IOP≤18mmHg;IOP降低≥25%并且不依赖药物)的眼数提示在丝裂霉素浓度与作用时间之间存在剂量-效应关系。考虑到术前眼压和用药量不同,我们对眼压控制作严格定义是必要的。没有发现有相互影响的证据,提示对年龄、术前眼压或随访时间而言,最大治疗效果没有差别。用基线视力损失程度、青光眼亚型、术前用药或激光小梁成形术史对组间差异进行再校正,这些结果并无改变。6例患者(第2组3例,第3组1例,第4组2例,在最后一次随访检查前做了经透明角膜切口的白内障摘除术。排除这些患者再次手术后的观察也不影响结果。
有211例患者完成了至少1年的随访,安慰剂组患者比任一丝裂霉素治疗组有较大比例的患者最终眼压高于18mmHg,或需要药物控制眼压(表3)。在所有4组患者中,眼压下降至少25%的患者的比例相似。这些观察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显著差异。
表1 各治疗组患者的基线特征* |
特 征 |
治疗组+ |
P |
1
(n=71) |
2
(n=78) |
3
(n=77) |
4
(n=74) |
年龄,年
术前眼压,mmHg
MD,dB
CPSD,dB
男性,%
术前用药,%
术前ALT,%
视力<20/60,%
白内障和视力<20/60,% |
51.5
29.1
-14.8
2.5
32.4
70.4
2.8
23.9
22.5 |
51.9
28.1
-17.6
3.7
33.3
69.2
3.9
21.8
15.4 |
50.2
30.6
-16.4
3.3
32.5
62.3
2.6
24.7
10.4 |
53.3
30.9
-10.8
2.6
36.5
67.6
4.1
23.0
18.9 |
0.45
0.11
0.01
0.16
0.95
0.73
0.95
0.98
0.23 |
*平均数和百分比分别以连续和分类变量报告
+治疗组1代表安慰剂组;2,丝裂霉素治疗眼,0.2mg/mL,2分钟;3,丝裂霉素治疗眼,0.2mg/mL,4分钟;4,丝裂霉素治疗眼,0.4mg/mL,2分钟
MD指Humphrey平均缺损;CPSD,Humphrey校正标准缺损;术前用药,术前局部青光眼药物;ALT,氩激光小梁成形术
表2 各治疗组青光眼亚型分布* |
青光眼亚型 |
治疗组+ |
1
(n=71) |
2
(n=78) |
3
(n=77) |
4
(n=74) |
原发闭角
原发开角
剥脱性
色素性
其它 |
49.3
38.0
5.6
2.8
4.3 |
46.2
37.2
9.0
1.3
6.3 |
40.3
37.7
10.4
1.3
10.3 |
36.5
44.6
13.5
0.0
5.4 |
*所有百分率比较用χ2检验,P=0.81
+同表1
图1 小梁切除术后第1年各治疗组平均眼压比较。每一时间点的平均眼压取决于可利用的数值,排除没有按计划复诊者。眼压在t=0时的变化指从基线到出院时的眼压下降
最常见的并发症是临床上明显的进行性晶体混浊(因白内障引起的最佳Snellen矫正视力下降>3行),发生于54只眼(18.1%)。经Kaplan-Meier分析大略比较白内障发展与时间,证实各组间白内障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P=0.007,Log-rank test)(图2)。COX危险度比例模型分析结果表明:经年龄校正后,第3组患者白内障进展危险性明显增高(表4)。经基线白内障存在的再校正并不影响此结果。为了确定白内障进行危险度增高是否归因于眼压、前房深度、或两者的差别,或者相反是药物直接作用,数据经另一种增加了眼压和前房深度(以小于正常50%为准)的危险度比例模型对时间-依赖指数进行了拟合分析,证实经年龄和治疗组校正后,出院时和术后1个月前房深度与白内障进展各自相关。相对危险度分别为2.37(95% CI=1.25,4.47)和4.27(95% CI=1.64,11.2)。在白内障进展与眼压之间未发现独立的相关关系。经对年龄、出院时和术后1个月前房深度差异校正后,大剂量丝裂霉素与白内障危险增加的关系仍然存在。校正的相对危险度在第2组与对照组之间为1.45(95% CI=0.57,3.73;P=0.44),第3组与对照组之间为3.37(95% CI=1.40,8.16;P=0.007),第4组与对照组间为2.09(95%CI=0.83,5.24;P=0.12)。
除白内障以外的并发症少见,且大多发生在出院前(图3)。出院前的并发症为轻度,自限性,或两者兼备,包括前房出血8例(2.7%),暂时性滤过泡渗漏18例(6.0%),角膜上皮缺损5例(1.7%),脉络膜脱离13例(4.4%),黄斑皱褶19例(6.4%)。各治疗组间并发症发生率没有差异。
表3 各治疗组在一年时达到成功标准的患者比例* |
标准 |
治疗组 |
1
(n=55) |
2
(n=63) |
3
(n=54) |
4
(n=49) |
眼内压≤18mmHg
眼内压降低≥25%
不用药物
满足以上三条标准 |
78.2
87.3
85.5
72.7 |
90.5
85.7
98.4
79.4 |
90.7
92.6
96.3
83.3 |
91.8
91.8
93.7
85.7 |
*满足所有三条标准的患者作为成功,那些未能完成一年随访的对象已被排队
+同表1
图2 各治疗组的时间对应晶体混浊进展未经校正Kaplan-Meier生存曲线,各组之间白内障发展率有显著差异(p=0.07,log-rank test)
6例患者有黄斑皱褶,持续至术后1个月以上。6例均经丝裂霉素治疗(每一治疗组2人)。这些患者眼压范围为2~6mmHg。2人最佳矫正视力保持在20/20,视力低于20/40者仅1人。6人中,3人有至少1D近视。而其他人仅有9.2%有此程度的近视。
出院后发生的并发症少见。3例晚期脉络膜渗漏均发生在第3组。1例的脉络膜脱离从术后1个月持续到6个月随访时。第2、4组各1人在6个月时仍有角膜浅凹。仅有1例有晚期滤过泡渗漏为第2组病人发生在12个月。没有像眼内炎,脉络膜上腔出血或视网膜脱离的严重并发症发生。
视力在术后最初2个月内波动,但各治疗组间似乎相似(图4)。术后3个月和此后随访中安慰剂组最佳矫正视力低于20/60眼的比例最低,在丝裂霉素作用时间最长组最高。各治疗组间术后视力变化与白内障进展的发生率的差别相一致。
表4 与应用不同浓度丝裂霉素有关的白内障进展与安慰剂
比较经年龄校正的相对危险度* |
丝裂霉素剂量 |
年龄校正
相对危险度 |
95%可信区间 |
P |
0.2mg/ml作用2分钟
0.2mg/ml作用4分钟
0.4mg/ml作用2分钟 |
1.37
3.18
2.17 |
0.54,3.49
1.35,7.53
0.88,5.39 |
0.51
0.01
0.09 |
*结果小梁切除术后第一次记录白内障进展时间的Cox比例危险度模型得出
图3 每次随访检查时除外白内障进展以外的其它并发症患者比例。在t=0点百分比变化指出院时。出院时观察到的并发症包括前房积血,滤过泡渗漏,黄斑皱褶,脉络膜渗漏和角膜上皮缺损。晚期并发症包括持久性脉络膜渗漏,黄斑皱褶,晚期发生的滤过泡渗漏,和角膜小凹
图4 各治疗组患者视力低于20/60(上图)和低于20/400(下图)的百分比。
6名患者在最后随访前行白内障摘除术,术后所有随访未包括在视力分析中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