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韩真,常青 作者单位:1.宝鸡市中医医院, 陕西 宝鸡 721000;2.宝鸡市中医医院斗鸡分院, 陕西 宝鸡 721001
【摘要】目的:报告针刺分离联合结膜下注射丝裂霉素治疗失败滤过泡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总结了32例(32只眼)小梁切除术后滤过功能不良的青光眼患者行滤过泡针刺分离联合结膜下注射丝裂霉素的临床资料,随访6个月,主要观察眼压,滤过泡形态和眼部并发症。结果:手术前平均眼压为(32.80±4.52)mmHg,,针刺分离后次日1个月、3个月、6个月平均眼压和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分别是(9.04 ±1.38)mmHg和100%,(10.77±1.48)mmHg,和96.9%, (13.49±1.60)mmHg和87.5%, (15.83±2.26)mmHg和81.3%。术后眼压与术前眼压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针刺分离联合结膜下注射丝裂霉素治疗失败滤过泡是有效和安全的方法。
【关键词】 小梁切除术;针刺分离;青光眼;丝裂霉素
青光眼滤过术是目前降低眼压治疗青光眼最常用且有效的手术方法之一,术后形成和维持一个功能性房水滤过通道是手术成功的关键。但术后常因滤过道中纤维细胞增生和胶原产生使滤过道内瘢痕形成而导致手术失败。临床上在滤过术后早期通过按摩眼球、滤过泡旁注射调节伤口愈合的药物有助于防止滤过道阻塞。笔者对2003年3月至2007年12月间一组滤过泡失败的患者行针刺分离联合结膜下注射丝裂霉素,收到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3年3月至2007年12月间小梁切除术后复查的青光眼患者随访中发现滤过泡局限而眼压升高>21 mmHg的共32例(32只眼),其中男21例(21眼),女11例(11眼),年龄3岁~68岁,平均46.3岁。术前青光眼类型: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11例,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12例,外伤继发青光眼4例,先天性青光眼2例,色素膜炎继发青光眼3例。单纯小梁切除术26 例,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6例,针刺分离术距小梁切除术间隔时间1个月~13个月,平均5.4个月。
1.2 手术方法
患者选择均为小梁切除术后复诊患者,复诊中发现滤过泡局限,壁厚充血,眼压高于21 mmHg,按摩后不降或下降后30 min内再次升高者。操作时常规消毒眼睑皮肤,表麻下开睑,生理盐水加庆大霉素4万单位冲洗结膜囊,用1 ml一次性注射器吸取20g/L利多卡因0.5 ml,在裂隙灯下或肉眼下(取决于滤过泡位置,有时滤过泡位置造成很难在裂隙灯下操作,手术显微镜下操作更好)距滤过泡基底5 mm,针头斜面向上避开结膜血管进针至结膜筋膜下,潜行至滤过泡部位注射少许利多卡因,然后用针头锋利的侧刃拨离结膜与巩膜粘连,操作时针尖平行于眼球壁,分离结膜与巩膜粘连后继续潜行至巩膜瓣部位沿巩膜瓣边缘分离巩膜瓣与巩膜床,注意勿穿破表面的筋膜和结膜。同时用棉棒按压角膜观察眼压变化,若眼压降低或前房变浅,证明分离有效,退出针头。若眼压未降低或前房未变浅,则继续分离巩膜瓣与巩膜床的粘连,并抬起巩膜瓣。分离后,用1 ml一次性注射器吸取0.2 g/L丝裂霉素液0.1 ml注射在滤过泡周围的结膜下,退出针头后棉棒压迫针眼数分钟,然后用生理盐水液10 ml冲洗结膜囊,患者平卧10 min后测眼压。术后给糖皮质激素和抗生素液滴眼,次日复查眼压,按摩眼球,并教会患者按摩眼球,3次/日,每次30 s。以后每周复查连续1个月,并在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各随访1次,随访中若眼压>21 mmHg且按摩后很快升高,则需再次针拨分离或再次滤过手术。
1.3 手术效果的判断标准
以眼内压作为判定的主要指标。不用任何降眼压药物眼压在6 mmHg~21 mmHg,则为成功。术后近期眼压<21 mmHg,但远期需加局部降眼压药物,则为部分成功。加用降眼压药物眼压仍>21 mmHg,则为失败。根据Kronfeld滤过泡的分型法,将I型、II型滤过泡统计为功能性滤过泡。
1.4 统计方法
使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针拨术前及术后各时间段眼压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方法进行分析,用Greenhous-Geisser估计校正系数。
2 结果
2.1 眼压及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
手术前平均眼压为(32.80±4.52)mmHg(25.30 mmHg~49.00 mmHg),针刺分离后次日平均眼压(9.04±1.38)mmHg,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100%,随访1个月时平均眼压(10.77±1.48)mmHg,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96.9%,3个月时平均眼压(13.49±1.60)mmHg, 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87.5%,6个月时平均眼压(15.83±2.26)mmHg, 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81.3%。经统计学分析,术后眼压与术前眼压差异比较有显著性(P<0.05), (见表1)。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