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眼前段组织参数与房角开放度数的相关分析
受检者的眼前段组织生物学参数见表1。其中,AA为(40 ± 17)°,95 %CI为(38, 42)°。男性为(44 ± 18)°,女性为(37 ± 16)°,性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2.893,P = 0.004),女性的AA值比男性小。
对房角开放度数作散点图,同时进行Loess回归分析(图2),可见,AA随年龄的增长逐渐变窄,大约在50 ~ 60岁之间出现了一个拐点,在此拐点之前年龄的增长与AA的变窄近于直线关系,之后房角变窄的趋势逐渐趋于平缓。
对眼前段结构参数与AA进行单因素相关分析(表1);可见AA与ACD、LT、CBL、LAAP、LP的相关性较强,与ACHD弱相关,与AACD、IT无相关性。
3 讨 论
3.1 年龄和性别与房角开放度数的关系
本研究AS-OCT测量正常人颞侧水平位置AA 的平均值为(40 ± 17)°,稍宽于既往国内学者采用海德堡SL-OCT测量的结果[3],其中女性的房角比男性窄。一般认为,女性的眼球结构比男性窄,是女性PACG患病率比男性高的原因。本研究的结果更直接地提示PACG患病率存在性别差异可能是眼前段的解剖学差别造成的。本文对AA与年龄的散点图以及Loess回归分析表明,AA随年龄的增加逐渐变窄,大约在50 ~ 60岁后房角变窄的趋势放缓,推测可能与不同年龄段晶状体增长速度的不同有关[1]。有研究认为,60岁以后因晶状体核硬化的原因,房角可以出现加深的现象[2],本文的结果与之不太一致。在广州荔湾区流行病学的调查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群中PACG患病率逐渐增加。本研究的结果与中国人的PACG在人群中随年龄的分布情况基本相吻合[4]。
3.2 眼前段组织与房角开放度数的关系
研究表明[5-6],PACG具有典型的眼前段结构狭窄的解剖学特征。然而眼前段组织的结构复杂,对于哪些组织是决定房角结构宽窄的关键,目前未见相关的报告。临床中通常以中央和周边的ACD,作为筛查PACG和预测房角关闭危险度最重要的参数[7]。尽管这种方法对PACG的筛查具有简单快速、容易开展等优点,然而ACD仅包含了眼前段组织的一部分信息,仅依赖ACD必定无法全面地评价房角情况,也不能充分地诠释房角的关闭机制。为了更全面地解释眼前段结构与前房角的关系,本研究对AA与8个眼前段组织参数进行分析,其中AA与CBL、ACD、LT、LAAP和LP等5个参数强相关,与ACHD有弱相关,与AACD、IT不相关。
由此,我们认为对房角宽窄起决定作用的是:晶状体、睫状体和虹膜的附着位置。这是因为在上述与AA关系较为密切的5个参数中:① CBL为巩膜突至虹膜根部的垂直距离,综合体现了睫状体和虹膜根部的附着位置与小梁网的距离,CBL越大表明睫状体附着位置和虹膜附着位置越靠后。既往的研究认为,睫状体前移和虹膜根部附着位置靠前是房角关闭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8]。本研究表明,正常人AA的宽窄与睫状体附着位置和虹膜根部的附着位置密切相关,与既往的结果相吻合。②对于ACD,既往的研究认为[3- 4,9],ACD随年龄的变浅是实际上由晶状体的增厚或由此引起的位置改变而造成的,即ACD对房角的影响实际是通过晶状体的变化来实现的。本研究以巩膜突的连线为界,人为的将眼前段的空间分成两个部分,把连线以前的空间定义为解剖前房,分别将AACD、ACHD作为评价解剖前房的轴向空间和冠状空间方向大小的参数。分析结果表明,巩膜突以前的眼前段空间大小(AACD、ACHD)与房角关系不大。我们认为,对这一解剖结构的重新分割,可能可以更精准地解释ACD与房角的关系。③此外的其他3个参数(LT、LAAP、LP)则与晶状体直接相关;Lowe和Lim等[10-12]的研究表明,PACG患者具有比正常人更厚的晶状体,晶状体位置相对靠前。Yip等[13]认为,PACG患者除了眼解剖结构异常以外,晶状体是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不可忽视的因素。本研究表明正常人晶状体与房角的宽窄关系密切。其实,房角的闭合并非生而有之,而是由于晶状体的体积不断增加以及由此引起的位置改变,致使眼前段结构不断的变窄所引发的,这些改变对正常人房角并不产生危险性的后果,但对于眼前段结构先天狭窄且伴有睫状体和虹膜结构异常的眼则可能出现房角的关闭,甚至引发PACG。从这一角度看,也可认为晶状体是房角变窄以致关闭的直接根源。
总之,本研究的结果提示,女性的房角比男性窄;在正常人眼前段组织中,决定房角宽窄的主要因素是晶状体,以及睫状体和虹膜根部的附着位置,巩膜突以前的解剖空间的大小对房角宽窄的影响有限。
【参考文献】
1 曾阳发,刘 杏,何明光,等. 晶状体随年龄增长对眼前段轴向空间结构的影响 [J].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07,28(6):695-698.
2 王宁利,刘 文. 活体超声生物显微镜眼科学 [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66-67.
3 杨 桦,贺翔鸽,翟军印,等. 正常人52 例前房角海德堡SL-OCT测量值分析 [J]. 国际眼科杂志, 2007, 7(4):1009-1012.
4 He M, Foster PJ, Ge J, et al. Prevalence and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glaucoma in adult Chinese: a population-based study in Liwan District, Guangzhou [J]. 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 2006,47(7):2782-2788.
5 Lowe RF. Causes of shallow anterior chamber in primary angle-closure glaucoma. Ultrasonic biometry of normal and angle-closure glaucoma eyes [J]. Am J Ophthalmol, 1969,67(1):87-93.
6 Marchini G, Pagliarusco A, Toscano A, et al. Ultrasound biomicroscopic and conventional ultrasono-graphic study of ocular dimensions in primary angle-closure glaucoma [J]. Ophthalmology, 1998, 105(11): 2091-2098.
7 叶天才,毛文书,陆道平,等.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易感眼的简易筛选方法比较 [J]. 中华眼科杂志, 1995, 31(5):341-344.
8 王宁利,欧阳洁,周文炳,等. 中国人闭角型青光眼房角关闭机制的研究 [J]. 中华眼科杂志,2000,36(1):46-51.
9 KoretzZ JF, Kaufman PL, Neider MW, et al. Accommodation and presbyopia in the human eye:aging of the anterior segment [J]. Vision Res, 1989, 29(12):1685-1692.
10 Lowe RF. Anterior lens displacement with age [J]. Br J Ophthalmol, 1970,54(2):117-121.
11 Lim MC, Lim LS, Gazzard G, et al. Lens opacity, thickness, and position in subjects with acute primary angle closure [J]. J Glaucoma, 2006,15(3):260-263.
12 张少斌,黄惠春,郑 煜. 透明晶状体吸除联合房角分离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附32例35眼报告 [J]. 新医学,2004,35,(7):406-408.
13 Yip LW, Aquino MC, Chew PT. Measurement of anterior lens growth after acute primary angle-closure glaucoma [J]. Can J Ophthalmol, 2007,42(2):321-322. 上一页 [1] [2] |